心理學家一般用「氣質」(temperament)來描述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特質,「性格」(personality)則在往後隨年月而形成。一個 50 年代的紐約縱向研究提出 9 種嬰兒氣質的面向,例如活躍程度、情緒、適應力和注意渙散等,再將之綜合分類成三類兒童:「乖巧」、「難教」和「慢熱」。研究員觀察了 133 名兒童從出生到 30 歲時的情況。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在 3 歲時被劃分為乖巧和難教類別的兒童,傾向和早年成人時期相同,但該研究並沒有驗證兒童特定氣質與成人性格的關聯。

以上的研究,大抵確定了「三歲大多定八十」的言論,怪不得現今社會那麼盛行早教之風。研究亦發現當時3兒童,分類為「自我調節能力良好」、「弱於自我控制」、「自信」、「內斂」和「壓抑」5 種氣質,在他們 26 歲再評核他們的性格,結果和先前的追蹤研究大多一致,例如具「自信」氣質的兒童,多發展出外向的成人性格,「壓抑」的兒童便多發展為內向。所以亦引證「性格改變命運」的說法。

如果以上兩大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3歲便是決定孩子性格與將來的重要階段。若然能早早了解孩子的性格及能力再因應栽培,豈不是更加事半工倍,但要清楚了解一個人的性格談何容易。

香港教育制度從來都是填鴨式教育方法,不會因應學童的能力,性格傾向而因材施教,學校就像影印機般重複地將學生一個又一個複製。功課堆積如山,老師亦像銷售員般去為學生成績拼命,從來都以學業成績去標籤學生的能力,至於性格這一個影響終身的議題卻從來沒有社會關注。

要培養孩子應該由了解性格,培養性格開始,因為性格是可以改變命運。

(精準基因提供)
(精準基因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