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220多萬選民投票,非建制陣營贏得54%的選票;在一個真正民主的選舉制度下,這是壓倒性的勝利。但在目前香港不民主的制度底下,非建制陣營仍然是少數佔29席,醫學界的議員可能是真正的獨立。

傳統泛民陣營得票百分之36,激進非建制陣營得票百分之18;前者的成績稍高出作者早前在本專欄的估計,後者則稍微低於作者的估計。6位本土派議員進入立法會,他們的走向和表現自然會影響今後本土派的發展。即使是本土派的選民,他們似乎也傾向支持較為溫和的候選人。

創新高的投票率以及非建制陣營選民的主動作策略性投票是非建制陣營避免失利反而取得較好成績的主要因素。支持民主運動的選民了解候選人過多,票源分散的危機,他們紛紛自行在家人中間進行配票,為求為民主運動爭取更多的議席。

陳淑莊和涂謹申的低票當選充份反映民主運動支持者自行配票的行為模式,同時顯示這種配票行為帶有危險。今次選舉的創新高投票率讓民主運動保住了梁國雄、陳淑莊等候選人,投票率低可能就沒有這樣幸運。

本土派組織取得好成績顯示市民的不滿。絕大部份市民明白港獨不是一個現實的政治訴求,但18%的選民支持本土派的候選人,他們願意以手中的選票表示他們拒絕承認北京政府對港政策和梁振英政府的認受性。港獨思潮的迅速崛起是對北京政府不斷干預香港,拒絕接受港人民主化訴求的回應,難怪有人認為梁振英是「港獨之父」。

種種不滿的積累促成選民求變的心態。傳統泛民政黨如民主黨、公民黨能推出新一代的候選人,他們亦成功接棒;相對而言,工黨和民協未能全力培育第二梯隊,選舉成績嚴重倒退。親北京陣營起用第二梯隊一向做得不錯,能提供紅蘿蔔和大棒,自能較好執行紀律。

在社會分化日趨嚴峻的環境,沒有中間路線可言。湯家樺、狄志遠等脫離民主運動,未能取得成績,是意料中事。連自由黨也未能保住新界東的議席。支持民主運動的選民要求旗幟鮮明的抗爭。

立法會選舉結束,各方的注意自然轉移到特首選舉。《成報》攻擊特首和中聯辦以及《鏡報月刊》嚴厲批評曾鈺成反映建制陣營的內鬥因特首選舉更形激烈。立法會兩大陣營的內部份歧使議會運作更加困難,市民對議會的不滿會持續增加。

民主運動的整合更形迫切,各方尋求共識力求在民主議題和議會程序方面的合作是重要的一步。民主動力亦會在明年初開展在泛民政黨中的下屆區議會選舉協調工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