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美洲肆虐的寨卡(Zika)病毒有進一步在亞洲擴散的跡象。新加坡周六(27日)證實首宗本土感染後,翌日再新增40宗本地感染個案。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前已將多個港人常去的東南亞國家列為「傳播可能已經流行」級別,有專家指,暑假即將結束,外遊返港高峰即將到來,擔心返港市民會將寨卡病毒帶回本港。

新加坡在證實首宗本土感染寨卡(Zika)病毒個案後,當局在患者居住的地區抽驗病毒,發現124名被抽驗的人當中,有40人染病,其中36人為同一個地盤的外地勞工,其餘為附近居民。

在美洲肆虐,由蚊傳播的寨卡病毒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前日確診首宗本地傳播的寨卡病例後,昨日再確診多40宗本地個案。當地衛生部門星期日(28日)表示,40名新增患者中,有36人為外地建築工人,全部在阿裕尼區一個地盤工作,有關地盤目前已經停工。由於全部患者未曾到過有寨卡疫情的地區,因此新加坡當局相信為本地感染個案,也不排除日後會有更多病例。

目前連同最早確診的病人,34名患者已經康復,但仍有7人有感染症狀,正留院治療,當局會繼續為阿裕尼區、芽籠區及有發燒出紅疹的其它區域居民驗血,同時加強滅蚊。

新加坡周六(27日)宣佈出現首宗本地感染個案,一名47歲的馬來西亞籍女子證實染病,病人曾出現發燒、出疹及患結膜炎等病徵,同時對寨卡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有關病人在新加坡工作,並住在芽籠組屋區,由於她近期沒有外遊至受影響地區,因此相信是在新加坡受感染。

計劃懷孕女士不應前往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則表示,會繼續與世衛、海外及大陸當局保持聯繫,監察最新發展,同時呼籲市民在外遊期間採取防蚊措施及安全性行為,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女士不應前往受影響地區。中心發言人表示香港正面對疾病從外地傳入風險,各界需要加強防蚊及滅蚊工作,而市民亦應使用昆蟲驅避劑,以保障個人、家人及社區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全球已經有70個國家及地區出現經蚊傳播的寨卡疫情。當中泰國、越南、印尼及菲律賓被世衛列位第二分類國,即傳播可能已經流行。

衛生防護中心早前表示,上述地區均是港人旅遊熱點,同時這些國家每年都有200萬人次來港。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新加坡出現群組感染的情況令人擔心,而可傳播病毒的埃及伊蚊在該國相當活躍。他表示,新加坡與香港的地理位置接近,不排除會增加本港出現外地傳入寨卡個案的風險。

八成患者無明顯病徵

有專家提醒,暑假外遊高峰期結束,返港市民或有機會將寨卡病毒帶回香港。他又說,八成患者沒有明顯病徵,而受影響地區反而有所增加,因此未來兩周將是關鍵,希望政府可以加強滅蚊及在口岸檢疫,避免寨卡病毒在香港植根,成為風土病。

根據美國疾病暨管制中心(CDC)的數字顯示該國目前已有超過2,500名寨卡確診病例。另外,在CDC26日發佈的周報,一名感染寨卡病毒的男子,在沒有表現出疾病症狀的情況下,仍然透過性接觸將疾病傳播予女伴。而其女伴近期沒有前往過疫區。有關周報證實寨卡在沒有症狀的病人中仍然有傳播性。

或與神經失調病症有關

寨卡病毒可以導致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症,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病毒或與一種罕見神經失調病有關。(Getty Images)
寨卡病毒可以導致新生兒罹患小頭畸形症,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病毒或與一種罕見神經失調病有關。(Getty Images)

早前在佛羅里達驗出一袋含有寨卡病毒的血液。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已呼籲所有血庫篩選血液,確保血液供應免受寨卡病毒污染。同時,FDA批准一項基因改造工程計劃,准許一間英國生物科技公司在佛羅里達群島放出大量經基因改造的雄性埃及伊蚊,這些經改造的伊蚊與野生伊蚊交配後,所生出來的幼蟲壽命會大大縮短,會在幼蟲期死亡。

但有英國傳媒報道,曾經有一間巴西生物科技公司,將經過基因改造的伊蚊放到野外,或與本次寨卡病毒大規模爆發有關,但有關公司否認指控。

目前寨卡病毒的負面影響及傳播途徑,較各國衛生部門原先預計更差。專家最早認為寨卡病毒只會帶來發燒等症狀,但隨後科學家發現有關病毒可以導致新生兒罹患俗稱「小腦症」的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而波多黎各的研究人員發現,該地區在年初至7月末曾出現56例稱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Barre)的罕見神經失調病病例,當中34人身上存在可通過蚊蟲傳播的黃質病毒(Flavivirus),還有10人被診斷感染寨卡病毒,目前專家估計寨卡亦和格林-巴利症候群有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