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HO的癌症報告顯示,全球胃癌死亡人數排名第三,僅次於肺癌和肝癌,而且近10年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診斷時多為進行性胃癌。醫生呼籲,多數早期胃癌沒有症狀,不易被察覺,高危險族群應提高警覺,定期篩檢,經由專科醫生診斷,及早做適當治療。

胃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偏低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說,鑑於胃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偏低,為了解民眾對胃癌認知的程度,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於2016年5月針對北、中、南、東部之醫院,共110位胃腸肝膽科門診病人進行「診間胃癌認知調查」。調查統計結果發現,50歲以上受訪者不曾接觸過胃癌資訊的比例較高;電視為最主要的接收胃癌資訊的管道;80%對胃癌發生率與死亡率不知道;25%不知道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最重要的致病因子;70%誤以為早期胃癌一定會有症狀出現;25%不曉得進行性胃癌的症狀為何。

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生劉志銘說,近年來的研究已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非賁門部位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較非感染者高出2~7倍,近年來的研究亦顯示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此外,胃癌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抽煙、喝酒、胃切除與飲食習慣,像長期食用高鹽、醃燻與亞硝酸鹽類等食物,以及缺乏維他命C的攝取;也由於大多數早期胃癌患者不會有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這也是不易被早期診斷出來的主要原因。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生顏家瑞表示,有40%胃癌患者初次診斷即為進行性胃癌,進行性胃癌5年存活率約30%,而轉移性胃癌5年存活率更不到10%,相較於胃癌防治積極的日本與韓國,台灣胃癌存活率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應從加強篩檢提高存活率和積極治療兩方面著手。

胃癌的治療方式

調查結果還發現,受訪者普遍都知道胃癌治療的方式有內視鏡手術、外科手術、化療與放療,但對於轉移後的治療卻不清楚,誤以為外科手術與放療也可適用。顏家瑞說明,手術是早期胃癌治療的主要方式,對於進行性胃癌的治療,過去治療選擇只有化療,但副作用也相對較高,體力不好的患者易因此放棄治療。不過,現今復發性和轉移性胃癌已加入標靶治療,可針對癌細胞攻擊,增加存活時間,且不會出現嚴重副作用,有助提升生活品質,讓患者更有意願積極治療。

劉志銘提出,根據統計顯示,台灣與歐美國家的胃癌病患中,大約只有10~20%為早期胃癌,而日本的胃癌患者中,有40~50%為早期胃癌,這主要歸功於日本自1983年起進行的全國性胃癌篩檢計劃;而且自2013年起,日本政府更進一步推動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並且給付有慢性胃炎之感染者的除菌治療,因此預期日本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將持續下降。

提高警覺才能有效預防

林肇堂提醒,曾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胃癌前病變等高風險族群,以及喜好高鹽、醃漬或煙燻燒烤食物、抽煙、喝酒的民眾,都應提高警覺,接受幽門桿菌篩檢與治療,還有胃癌前病變者也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避免錯過黃金診斷與治療期,才是捍「胃」健康的重要方式與關鍵。◇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