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記載,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長卿。年少就喜好讀書習劍。學業大成之後,愛慕藺相如「秉然正氣,不懼霸氣,而完璧歸趙」的為人,希望像藺相如那樣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馬相如憑著家中的資財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漢景帝不喜歡辭賦,看中的是司馬相如的騎射本領,提升司馬相如為武騎常侍,但這個職位並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這時,正趕上梁孝王來京朝見天子,一批辭賦名家如齊郡人鄒陽、淮陰人枚乘、吳縣人莊忌先生等人隨同前來,司馬相如見了很喜歡他們,藉有病辭掉官職,到梁國去做客、遊學。梁孝王讓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馬相如和儒生們及遊說之士相處了幾年,創作了《子虛賦》。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

漢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梁孝王劉武死後,司馬相如辭歸回家,途經梓潼時,廣漢郡(都治梓潼)太守趙護,慕相如之名,挽留司馬相如暫住梓潼,司馬相如即住於神山(即長卿山)讀書、寫作、講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始離梓潼回成都。

這時,司馬相如的家境已經衰敗,貧窮無以為生。他與臨邛縣令王吉是好朋友。王吉平素很仰慕相如為人,告訴相如說,如果他長年出外求職做官而沒有結果的時候,可以去找他。司馬相如前去投奔王吉,住宿在臨邛城下的都亭之中。王吉對司馬相如非常恭敬,每天前往拜見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起初還接見他,後來就稱病,派隨從去謝絕王吉,而王吉對待司馬相如越加謹慎莊重。

卓王孫和程鄭是臨邛城有名的富人,卓王孫家中有八百個家僕,程鄭家也有幾百人。兩個人聽說司馬相如是縣令王吉的貴客,就約好準備酒飯請司馬相如,並邀請縣令赴宴。

縣令王吉赴宴,卓氏請來的賓客數以百計。到了中午時分,派人去請司馬相如,相如卻藉口有病不能前往。王吉看司馬相如不來,一口飯也不敢吃,親自前往迎請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迫不得已,只好前往。司馬相如到臨邛,有車馬隨行,舉止雍容典雅,甚為俊美,一出現在卓王孫的高貴賓客宴會上,「一坐盡傾」。

酒興正濃之際,王吉捧琴上前,說道:「我聽說長卿琴藝超絕,希望能彈奏一曲。」相如辭謝謙虛了一番,就彈奏了一兩支曲子,整個宴席的賓客都為他的才氣所傾倒。

司馬相如彈奏了一兩支曲子,琴聲打動卓文君。(網絡圖片)
司馬相如彈奏了一兩支曲子,琴聲打動卓文君。(網絡圖片)

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新近守寡,喜好音樂。卓文君容顏美麗,《西京雜記》記載「文君嬌好」,「眉色如遠山」。卓文君不僅相貌美好,而且才華超眾。

卓文君偷偷從門縫間窺視,心裏喜歡。司馬相如也很喜歡卓文君,他用琴聲表達自己的心意:「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兮求其皇。」司馬相如的「琴心」,只有卓文君能領會。宴會過後,相如用重金買通文君的侍者,以轉達自己的傾慕之情。於是卓文君趁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一同去了成都。

卓王孫得知女兒私奔後大怒,斷絕了文君的經濟來源。相如與文君在成都家徒四壁,分文皆無,十分窮困。於是夫妻二人決定回臨邛,開了一家酒店。卓文君親自當壚賣酒,相如自己身穿牛鼻圍裙,和僱工、奴婢們共同操作,在市中洗滌酒器。卓王孫聽說後,感到很恥辱,連忙分給文君一百名家僕,錢一百萬,以及各種嫁妝。這樣文君同相如回到成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漢武帝即位,讀《子虛賦》,復召司馬相如為郎。漢武帝雅好文學,他們君臣相知,如魚得水,司馬相如才藝大展。漢武帝開疆拓土,抱負非凡,影響所及,司馬相如的文風自然添加了更多的豪邁和磅礡之氣。

《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載:「時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漢武帝開疆拓土,雄才偉略,也感染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也很想為朝廷建功立業。

司馬相如妙文平巴蜀

漢武帝識人任人,破格任用司馬相如為欽差大臣,相如得以在一年之中兩度出使,喻巴蜀,通西夷。

事情是這樣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番陽令唐蒙為中郎將,奉命開通夜郎及其西面焚中的道路,征發巴、蜀士卒一千人,郡中又多派一萬餘人水陸轉運糧食,三年還沒有完工,他就用戰時軍興法誅殺了一些違抗命令的少數民族首領,引發巴蜀騷亂。

漢武帝聞知此事,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派司馬相如出使巴蜀,去撫慰因唐蒙徵用巴蜀民眾修石門道(從今宜賓經貴州至昆明的道路)而引起的民怨。抵達蜀地後,司馬相如用「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的道理,寫了一篇《喻巴蜀檄》以傳達朝廷旨意,穩定民心,一面說唐蒙「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一面又說「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此舉恩威並施,效果良好。

司馬相如回京上報,提出通使西夷比通使南夷更為有利:「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今誠復通,為置郡縣,愈於南夷。」這個意思是說,西夷的邛、笮(今西昌等地)、冉駹(今雅安等地)也願歸附朝廷。這個建議正合漢武帝心意。

司馬相如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巴蜀,寫了一篇《喻巴蜀檄》,平了巴蜀之亂。(網絡圖片)
司馬相如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巴蜀,寫了一篇《喻巴蜀檄》,平了巴蜀之亂。(網絡圖片)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司馬相如被漢武帝任命為中郎將(秩千石),再度建節出使西南夷,接受南夷邛、笮、冉駹等部的歸附。中郎將秩比二千石。建節,即持節,相當於後世的尚方寶劍。

司馬相如受漢武帝委派,一年之內,兩度衣錦還鄉。蜀郡太守親自到城門外恭候,縣令為先導,受到當地官民熱烈歡迎。司馬相如也沒辜負漢武帝的期望,兵不血刃地撫平西夷,拆除舊有的關隘,擴大蜀郡十多個縣的疆域,把諸多蠻荒之地納入大漢帝國的版圖。

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被稱之為「安邊功臣」,名垂青史。

東漢史學家班固稱讚:「巴、蜀、廣漢本南夷......及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後有王褒、王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據記載,司馬相如完成皇令後,偕同卓文君一道進京就任新職,途經梓潼時,同卓文君一起再次到他當年讀書、作賦的神山。他們夫妻二人步入林間小道,但見松柏千嶂,野花飄香。層林冠蓋,鬱鬱蔥蔥。北眺梓潼山(今七曲山)蒼翠如畫。鳥瞰縣城,歷歷在目。山下潼水潺潺,小舟點點,一副清新、飄逸的畫卷,令他們夫婦二人難以割捨。

清刑部尚書王漁洋,乾隆年間入川經過梓潼登臨長卿山時,即寫有《長卿山》一詩,將此山譽為是卓文君留下的一彎黛眉。詩云:「泛舟潼水碧潺湲,一抹青峰想玉顏。留得文君好眉黛,薄雲初散長卿山」。◇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