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結束已有一年多,有關的論述不算多,而且以評論為主。華人民主書院認為沒有一個詳盡的歷史記錄是一項缺失;鑑於時間的流失,有關人士的記憶開始模糊,因而決定承擔進行一項口述歷史計劃,並且籌集了一點款項支持這項計劃。

啟動計劃之前與各有關組織接觸,取得它們的合作和支持。這項計劃的目的有三:一是保持一份詳盡的歷史記錄;二是從記錄及有關論中攝取教訓;三是希望討論會消弭誤會,改善分歧。

口述歷史分兩部份,一是有關人士的詳盡訪談;二是有關人士的小組討論。希望能提供十集一小時左右的網台節目,以及兩本書稿;後者一是一份詳盡的記錄和討論,以供日後研究之用;一是一種普及的版本,就六七十個關鍵的問題提供各方不同的意見。

計劃的目的包括改善分歧,因此電台節目及書籍均會在九月立法會選舉後才會發佈,避免在選舉期間引起不必要的爭吵。錄音和訪談記錄亦會經當事人審閱同意後才會發佈。初步的訪談和小組討論進展尚算順利。

小組討論集中六大項議題。一是運動的目標和計劃是否清晰、一致?民主運動和社會整體從這場群眾運動的得失為何?二是「佔領運動」事前的準備(包括人手部署、裝備物質、心理準備、宣傳工作、籌款等)是否充足?

三是九月廿六日至十月二日期間的重要決定和發展,包括衝入公民廣場在策略上的利弊;「佔中三子」宣佈提前佔中的原因以及是否恰當以及有關原因;和十月二日放棄行動升級是否錯過了繼續施壓的機會以及有關爭議。

四是學聯和特區政府的談判,包括應否談判和有關爭論;談判是否需要中間人、是中間人主動接觸「佔中三子」和「雙學」、抑或是後者主動接觸前者、是否過份受到中間人的影響、是否有錯判形勢;對話期間,是否選錯中間人、中間人是否可信;對話期間,事後觀察各方的目標與策略如何可以達到較佳共識;學生代表與政府代表進行對話,如何可以持續及更有建樹?

五是退場的問題,包括何以廣場公投最後胎死腹中、如果有廣場公投,局勢是否會有所不同;辭職公投作為退場機制是否適當;如何理解「留守」、為何認為「留守」有用或沒用;運動最終應否以「清場被捕」結束以及有關爭論;應否適時撤退(例如接受陳日君的呼籲)、最佳撤退時機為何、甚麼是最佳撤退的時機和方式?

最後是總結,包括三項問題。一是立法會應否同步抗爭支援「佔領運動」,泛民政黨應承擔甚麼角色?二是各方相繼爭奪領導權,反映了甚麼分歧,為何如此?三是怎樣的策略性目標,才能使運動推進得當?

期待小組討論能提供有建設性的答案。◇

鄭宇碩
退休前任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計劃統籌人, 曾擔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分別有三十多種。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