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南海仲裁結果公布後,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與會官員表達強硬態度;中方日前陡然升級警告言論,聲稱「拿南海向中國施壓,會讓南海成為戰爭的搖籃」,中共軍方將領揚言「如果南海開戰,美國多少航母都將回不去了」。外界關注,中方言論陡然升級的原因,以及南海仲裁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中方陡然警告升級:南海將成為戰爭的搖籃

據法新社從北京報道,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陸慷7月14日表示,常設仲裁法院不合法,這項裁決對於中國的既有政策不具任何效力。倘若任何人意圖利用這項仲裁結果,做出不利中國安全利益的挑釁行為,中方將做出果斷回應。

陸慷還警告稱,拿南海向中國施壓會讓這片蘊藏豐富天然資源的海域,成為戰爭的搖籃。

7月14日,具有少將軍銜的中共國防大學教授喬良在《環球時報》刊出的評論中表示,喬良寫道:「說到底,南海的天不會因為這個仲裁結果塌下來。」雖然美國兩支航空母艦戰鬥群都部署在南海,但顯然不是為了戰爭而來,沒必要擔心仲裁結果公布後南海會發生戰爭。

他說,美國人清楚,兩艘航艦在南海航行沒有問題,但若開戰,兩艘航艦可能都回不去。南海水域作為戰場太過狹小,如果發生戰爭,唯一佔優勢的國家就是中國,漫長的補給線無法滿足美國在南海開戰的需求。

7月12日,海牙國際法庭常設仲裁法院就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做出裁決,稱在九段線內中方沒有「歷史權利」宣稱主權,且在南沙群島並不擁有專屬經濟區。此外,仲裁還稱太平島是「岩礁」而非島。

大陸官媒立即作出反應,稱「不接受、不承認」這一裁決結果。

當天,習近平、李克強在北京接見外賓時強調,不接受南海仲裁案的結果;南海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希望各國尊重歷史事實。但二人均表示,會與當事國談判和平解決爭議。

兩天後,中共外交部及軍方將領的言論陡然升級,罕見提「戰爭」字眼,並將目標指向美國。中方的反應升級原因及後續應對措施再引外界關注。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態度強硬

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後,美方態度備受關注。

7月13日,美國國會屬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就南海仲裁案結果發表一份報告,分析中方在裁決之後可能會採取的行動。報告認為,從短期來看,這項裁決以及中方否認裁決結果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並且導致中國與鄰國及美國之間的緊張。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及國際網絡安全小組委員會13日就南中國海裁決後美國的政策選擇舉行聽證會。小組委員會主席科里・加德納參議員聽證會上表示,這個裁決對美國國家安全來說十分重要,南中國海在戰略上是全球最重要的水道之一,全球將近30%的海上貿易行經南中國海;該裁決也加強美軍根據國際法在該地區自由航行的權利。

在裁決案宣布同一天,加德納和另外幾名重量級參議員聯合提出決議案,敦促南中國海仲裁案的有關各方尊重裁決,並表達美國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航行和飛越自由的政策。

前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布萊爾海軍上將在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在南中國海的政策應該包括耐心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支持當地夥伴和盟友,用軍事力量直接保護美國在當地的利益。他認為,美國的南中國海策略主要的弱點在於美國的立場是在南中國海主權爭議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同時敦促有關各方自我克制並進行談判。他認為美國可以在中國所稱的黃岩島問題上採取支持菲律賓的立場,「有必要的話使用武力。」

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聽證會上說:「美國真正必須關注的是美國在該地區的飛越和航行自由所受到的挑戰。這是美國必須採取更清楚、更強硬立場的地方,我們必須和其他盟友執行自由通行和進出的權利。」

坎貝爾建議奧巴馬政府可以採取步驟,確保這個裁決有長遠的影響力同時不讓南中國海緊張局勢升級。包括通過活躍的公共外交支持這一裁決;警告中方不要採取影響該地區穩定的行動;尋求南中國海爭端的國際化;鼓勵其它主權聲索國通過仲裁庭解決爭端等。

7月12日,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在華府智庫演說時表示,南海為美方「最高國家利益」,不會因為在別處換取合作,就視而不見這一個重要的航道。這是美國資深官員首度在公開場合,以「最高國家利益」表示對南海的立場;引外界關注。

南海仲裁敏感期,中美兩國貿易戰再起。7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指控中國大陸對包括銅、鉛及鈷在內的9礦產原料徵收關稅,對美國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而且也表示不同意在今年低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稱,目前看起來,美國會在南海議題上,繼續採取比較堅定的態度,加上兩國在地區安全上,存在根本矛盾與利益衝突,中美關係預料將會受裁決影響。◇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