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如果我今天有機會與庫克一起喝杯咖啡,而他仍然擁有2,500億美元的現金,那麼我會建議他開始做下面5件事情:

1.收購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2.收購Twitter。

3.收購可視化社交網站Pinterest。

4.投入資金用於提高電池性能的研發項目。

5.投入資金用於研發其它材料或開發與Android類似的功能。

我對庫克擔任CEO期間作出的一項選擇還是持有異議。我指的不是他沒有及早推出大Mon iPhone,也不是他在聘請奢侈品牌Burberry前任CEO Angela Ahrendts出任蘋果零售業務主管之前的人選問題,而是他曾經決定將蘋果1,000億美元的現金用在一項資本返還計劃上,而且這一項目耗用的資金還在不斷增加。

該計劃是在2012年4月份宣佈的。這是蘋果自1995年以來首次派息。到目前為止,估計蘋果已經將超過1,000億美元的現金用於股息派發和股票回購。在我看來,這真是愚蠢透頂。

庫克決定開始在股息派發和股票回購上花費現金之前,蘋果一向是寧可讓這些資金躺在帳簿上睡覺也不輕易動用。該公司曾經在1997年體驗到一次瀕臨倒閉的滋味,所以想要確保自己擁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以便在市場變得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能夠繼續為自身的營運提供資金。

到了2012年,許多華爾街分析師已經開始抱怨蘋果實在是讓太多現金閒置在資產負債表上,他們認為蘋果應該把這些現金投資在研發項目或併購交易上,或者乾脆返還給股東。

關於庫克做出的啟動資本返還計劃的決定,總的說來存在3種看法:

1.積極參與型投資者 Carl Icahn 以及效力於華爾街的大多數其他觀察人士認為這樣做很明智,如果有甚麼欠缺的話,那就是資本返還的力度還不夠大。

2.前Facebook高管 Chamath Paliha-pitiya——現在是風險投資者兼金州勇士籃球隊(Golden State Warriors)的共同擁有人——以及效力於矽谷的大多數科技界人士都認為這樣做很愚蠢,說明該公司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可以創新的領域了。

3.蘋果網誌作者 John Gruber 認為,把錢花在股息派發和股票回購上沒有害處,也不違規,他支持蘋果在併購交易上不花費過多的資金,因為蘋果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部份原因就在於保持專注——對投資項目很嚴格。

我認為,這項資本返還計劃讓蘋果辛苦賺到的1,000億美元完全付諸東流。我認為,倘若他們把這1,000億美元用在明智的併購交易和研發項目上, 由此繼續擴大自己領先其它Android手機製造商的優勢地位,那麼蘋果的股價也會和如今一樣高(甚至有可能更高),雖然這點很難予以證明。

倘若蘋果沒有把錢浪費在資本返還計劃上,那麼他們現在在資產負債表上就會有2,550多億美元的現金。

總而言之,在上述併購和研發項目上最多也不過是用掉蘋果1,190億美元「而已」。他們還能剩下1,360億美元,而不是現在的1,550億美元。 他們不會通過這些總計1,190億美元的投資獲得多少營收,但這會讓蘋果的市值比當前的7,000億美元高出多少?如果蘋果真的擁有了特斯拉(Tesla)、 Twitter和Pinterest的話?那會讓蘋果的股票市值至少增加500億至1,000億美元。

許多華爾街人士似乎認為,這項資本返還計劃是蘋果股價恢復活力(僅今年就上漲了48%)的原因所在。他們說,諸多新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加上孤寡型散戶投資者,現在都受此吸引而開始持有蘋果股票,因為他們可以在蘋果股票上獲得股息收益。

但是,請回想一下2012年春季蘋果宣佈這項資本返還計劃之後的市場反應。在此項計劃宣佈之後的頭幾個星期裏,蘋果股價最初應聲下跌,然後一路上衝 ——直至2012年9月底創出新高,接著又慘遭腰斬。蘋果股價在2013年年中觸底,直到今年4月份該公司發佈了非常樂觀的盈利報告之後才真正開始迅速上漲。

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因果關係。促使投資者買入(或賣出)蘋果股票的因素並不是該公司的資本返還計劃,而是蘋果的產品周期、利潤率以及營收增長情況。

兩年前,人們擔心蘋果是一家「取決於熱賣產品」的公司,完全依賴於每年推出幾部新款手機。蘋果的利潤率在當時看來似乎已經見頂,預言家們大聲高呼, 沒有任何一家消費電子產品公司可以阻止競爭對手蠶食自己的利潤率,當然在沒有喬布斯坐鎮的蘋果公司也是如此。三星似乎已經準備奪走蘋果佔據的寶座。庫克似乎只是看門人,而不是掌門人。

在我看來,投資者對蘋果的看法並沒有因為他們開始派發股息而發生變化。直到蘋果的業績持續大幅超過市場預期之後,投資者對蘋果的看法才發生了轉變。人們意識到,蘋果的生態系統比他們起初想像的要更具粘性得多,而蘋果公司互聯網軟件和服務副總裁Eddy Cue今年5月份也曾經表示,蘋果目前擁有一份他在過去25 年裏看到過的最佳產品路線圖。

推動蘋果股價的一直是其產品,而且將永遠如此。

蘋果在決定啟動那項枯燥繁重的資本返還計劃,開始通過派發股息和回購股票的方式向投資者不斷返還資本的那天,相當於是在向全世界承認,他們無法「一心多用」。就在那一天,蘋果內部許多本有可能出現的創新就此夭折。

我非常敬重約翰‧格魯伯,他曾經幽默地把我叫做「行動者傑克遜」(Action Jackson),因為我一直在懇求蘋果利用手中持有的現金「做點甚麼事情」。他為庫克向股東返還資金的決定進行了辯護,因為他認為,第一、蘋果遵循致力於保持專注而不是隨意進行併購交易的政策是明智的;第二、這樣做最少會對蘋果股票有利好影響,因為這樣有助於留住員工。(這是我對9個月前與格魯伯在Twitter上交換意見的大概記憶,但我十分確定這就是他的推理思路。)

我認為格魯伯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有誤,原因如下:反對併購的蘋果熱衷者總是說,因為蘋果從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收購交易,然而蘋果已經獲得成功,所以蘋果不應該進行收購交易。在我看來,這等於再次把相關性和因果關係混為一談。

收購交易本身並沒有甚麼不妥。但收購交易必須能夠提升價值,而且要有助於按照蘋果希望的發展方向擴展業務。如果實施得當,收購交易可以非常具有提升價值的作用。別忘了:倘若蘋果在1990年沒有以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NeXT軟件公司(NeXT Software),從而讓喬布斯重返蘋果執掌公司,那麼蘋果自身也不會以其目前的地位(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存在於世上。我會說,與其蘋果直接把這4億美元作為股息派發給股東相比,這樣做才是對這筆資金的有效利用。(待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