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甫博士在展會現場為民眾提供義診與健康諮詢。(張岳/大紀元)
李有甫博士在展會現場為民眾提供義診與健康諮詢。(張岳/大紀元)
相關文章

年過花甲的李有甫自十二歲開始習武,是中國武術名家陳盛甫、陳濟生的高徒。他既有武術功底和氣功特異功能,又有理論研究功底,後來更成為中國中醫和氣功領域中的知名人物。

師出名門  身懷武功絕技

李有甫少時好武術,從家鄉河北入山西,遍尋明師。經朋友介紹得識山西大學武術教授陳盛甫老師。當時正值「文革」浩劫,陳老師遭逢大難,每日被批鬥,勞改並被批為「反革命」。李有甫不顧風險拜明師,每日黎明即起, 披星戴月,寒暑不捨,幾十年如一日。他不但精練了長拳、底功拳、八卦、太極、刀、槍、劍、棍等功夫,還繼承和研習了老師獨特的功夫——山西鞭桿,使他在「文革」後的多次比賽中, 都以此項獲得省、市、和全國的第一名。在煉武之餘,陳老師還教他靜坐氣功、站樁、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氣功養生法。
陳盛甫教授是位正直無私的恩師,他見李有甫用心極專,除傾囊相授外,又介紹他的結拜兄弟——山東高師陳濟生老師給李有甫,教他秘不傳人的靜功太極108式、活步太極拳,遊身八卦掌、迷魂掌,閃劍等高層次功夫。陳濟生老師有密不傳人的高深功夫,當時的全國高手、 擂台冠軍與他比武,也碰不到他的身體,但他不好名利,深居簡出,擇人而教,而且對徒弟要求甚嚴,如一般的太極拳有練數十分鐘的套路,而他的108式要練三個小時,而且有時要求頭上要頂個球,練時球不可落地。
李有甫回憶說,「在練陳濟生老師教的遊身八卦掌時,我除了站樁、練定式,轉掌一轉就是一、兩個小時;為了嘗試煉功的全過程,我還練了走卦、走樁、穿林、走冰等方法,以期真正了解其中的內涵。」他認為,每一種修煉的方法都是一把把血汗,而沒有嘗試和修煉的人就沒有資格對其品頭論足,更不可能知道種一得十的修煉境界。

證實特異功能真實存在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不但出現了氣功、特異功能,還有許多科技界人士包括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參與研究人體科學。
1987年以後,李有甫到北京與中醫醫院、北京中醫大學和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的部份人士共同研究氣功,後來被評聘為人體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繼之又任北京炎黃傳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在其公職單位山西大學被聘為武術氣功研究所副教授。在這期間,李有甫進行了多種方式的研究。他不但是個研究員,同時也是被測試的對象。
李有甫先後在北京積水潭醫院、262醫院、中國科學院民族所、清華大學等單位對共計約4千人做遙診(遠距離診病)實驗,以證明氣功是科學的,是客觀實際中存在的。他們都證明了李有甫的遙診是準確的。後來,他還用雙盲測試法,證實了人確實有因果輪迴,善惡報應的事。可是李有甫知道,這是不能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的。因為當時中國社會上,有相當一部份人反對氣功,反對特異功能,認為是迷信。於是他不想再耗費精力加入這場紛爭,李有甫決心退出這種「瞎子摸象」的研究,從事應用方面的工作。

從武到醫  點穴治病

為了更深地了解武術的內涵,練功之餘,李有甫也攻讀了大量中醫書籍,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和道家的《雲集三千》等。離開中國之前,李有甫已經是一位結合武術、中醫與氣功的大師,並運用陳濟生老師傳他的點穴神功給很多人治好了病。 
「關於點穴,我也是把武術、氣功和中醫結合在一起用的, 比如懷柔職工大學有個人上山打獵,不小心從山上摔下來,骨頭沒壞,但整個人就是動不了,像植物人一樣昏死過 去。我一看就知道是閉了穴道,用手點了幾下,那人就站起來了。」 
李有甫表示,人類脈絡和節氣時辰都有對應,有如河流枯水期和豐水期的情況一樣。「所以,如果不了解不能亂動,必須了解哪個時辰哪些脈行、哪些穴活,才能針對下指。」
李有甫解釋說,人體的「脈」如同河流一樣,如果有阻塞則會有相應的病狀。「衝脈」是一種最常見的治病方式,先把上游的穴位阻塞,然後再打開,讓能量衝擊病穴使之通暢。

養生之道在於重德 

中國傳統武術有養生的內涵,比如打坐、調呼吸、通經脈,而李有甫認為一切養生不能偏離道德,否則就是背道而馳,「中華傳統文化起源於道德,最早叫做養生之道是指生命必須符合天地宇宙規律——道,去修煉自己才是養生,就是人必須內省,清心寡欲體悟到天地宇宙規律的無窮奧妙,返本歸真達到生命境界的提升。」
他指出,「其實養生之道,就是道德養生,人類沒有道德,不能養生,沒有道德不能生存,喪失了道德就走向毀滅⋯⋯」
李有甫認為,「中華傳統武術的精華是武德,就是止惡揚善。譬如醫生可以醫病而生活,但他的醫術不僅為賺錢,他的醫德是治病救人;就像商人經商應該為服務大眾而不僅僅為牟利,他的商業道德是供人所需,便利大眾;而從政之德應該為國為民而不是為了以權謀私殘害百姓,這些應該成為今天人類不可或缺的道德觀念。」◇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