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近年來,中國企業不斷在全球併購資產,去年創下創紀錄的逾1千億美元。即使在油價下跌及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下,全球併購活動大降23%,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步伐卻毫不減速,今年開年僅2個月,便宣佈了102宗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協定,較去年同期72宗大漲四成。分析認為,走資潮或是加速擴張的一大原因。不過,這種急速擴張的併購也不時受挫,不僅部份賠錢虧本,甚至被美國國安部門出手煞停,部份併購交易告吹。

「做這行這麼久,還沒有見過這麼多單。」香港一家國際投行主管陳先生,主要工作是幫助大陸央企以及部份知名民企從事海外收購。近期因為大陸企業海外收購的需求增加,令他所在的投行生意暢旺。陳先生不僅要時常到海外、大陸出差,過年期間也要加班,由此得到的分紅亦相當可觀。和其它投行部門紛紛裁員不同的是,陳先生的部門甚至考慮要擴張。

他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大陸企業「走出去」,海外併購以及收購資產,2013年是一個高峰,2014年稍微下降之後,去年「再次井噴」。原因有兩點,外在因素在於國際商品價格大跌,尤其是石油、礦業、金屬等價錢非常便宜,「08年金融危機之後還沒有見到這麼低的時候,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內在因素則是走資。「人民幣大貶之後,資產價格下跌,企業都想透過海外收購,換成海外美元資產,同時將資金轉移到國外。」

中企視併購為走資管道

雖然中共進行資本管制,包括個人銀聯卡刷卡要受限,不過陳先生指,這類的海外收購不在資本管控範圍之內,因為對象是國企或知名民企,審批相對嚴格,需經發改委等部門層層審批,而且數額均比較大,有的甚至是國家鼓勵的項目,變成走資、做生意一舉兩得。

另一家香港基金公司董事也表示,今年有關大陸企業收購香港或者海外資產的生意增加了至少兩成,「多了很多查詢」,過年前就成功幫助一家大陸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收購另一間公司,涉資2億港元。他指,這類企業熱衷收購的原因有二,一是靠海外收購的名義向銀行借貸,方便進一步融資或者周轉;另外,亦是方便走資,將錢轉來香港或海外。

兩月併購美企 已超去年全年

根據Dealogic資料,今年開年僅兩個月,便宣佈了102宗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協定,價值總計816億美元,成為史上最搶眼的開年表現。去年同期僅有72宗案例,價值110億美元。

中國海航集團2月17日以60億美元收購電子產品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

Dealogic數據顯示,該單收購將中國企業2016年至今短短一個多月內,對美國公司的購買總值增加到230億美元,已打破去年全年紀錄。

《紐約時報》報道,中國企業洪水般地衝向海外尋求併購,在2015年達到創紀錄的1,130億美元。

中資遭美國國安審查最多

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並非一帆風順。幫助大陸企業投資的陳先生表示,去年有兩單就沒有成功,「變成白忙」。而且因美國查得嚴,客戶主要轉向歐洲等地收購。項目亦避開高科技等行業,避免受到海外國安部門的審查而令交易告吹。

據美國財政部調查,收購美國企業的外國買家中,遭到美國國家安全官員審核最多的投資者來自中國,從2012年以來,遭到安全審核的中國買家已連續三年高於其它國家。該委員會2014年審查了147 筆交易,高於2013年的97筆。

彭博資訊報道,美國政府正嚴密審查中國企業大舉收購股權或併購的交易,目前正接受審查的包括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Syngenta)、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向清華紫光出售15%股份、重慶財信收購芝加哥證交所(見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