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飾主義巔峰代表 畫家格雷考(二)

 

埃爾.格雷考(El Greco)是「矯飾主義」的巔峰代表,特立獨行的哲學家。他被稱為中世紀以後出世的「最偉大」的「神秘主義」畫家,是最後一位忠於表達神聖超越境界的「宗教藝術家」。

文/鄭英男、周錦佩 整版圖片來源/fotolia、維基百科、Art Renewal Center

格雷考藝術特質的形成

欲探究格雷考的藝術特質,須了解他出生於希臘克里特島的背景、至意大利研習與居留在西班牙的特殊經歷,以及他本身內向激烈的個性,此外,也須考慮他身處的時代。格雷考生活在歐洲文明遭遇精神危機的時代,當時的藝術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又受到希臘神話與東方文化的影響,有導向神秘化的趨勢。而深具宗教熱情的格雷考,在羅馬畫壇會感到一種東西方創作意識的隔閡,渴望破繭而出捍衛宗教正統的衝動。

1576年格雷考離開意大利到西班牙的動機至今仍是美術史上的謎。格雷考的藝術風格與他的老師提香有所差異。1576年,他到西班牙托利多(Toledo)的這一年,提香死於黑死病。格雷考曾站在西斯汀教堂裏,詳視著米高安哲羅的傑作說:「假如是我,不但毋須裸露,而且還會畫得比他更好。」當時米高安哲羅已於前幾年去世,但他的作品仍被奉為神聖的典範,幾任教宗曾要求米高安哲羅將《最後的審判》壁畫中的某些裸體人物畫上衣服,這個請求在當時曾引起爭論。對此格雷考也說:「毀掉《最後的審判》,讓我重畫,必能畫出更端正無邪的畫。」事實上,格雷考在羅馬時,也對米高安哲羅的畫風進行了一番悉心研究。他承認米高安哲羅是偉大的雕塑家,卻不是偉大的畫家,就像米高安哲羅批評達文西不懂雕塑一樣。

格雷考離開意大利究竟是因為藝術創作上的疏離,還是因為黑死病,或是提香的死,或是他對米高安哲羅的非議引起了反感,觸犯了意大利在宗教藝術正統地位上的堅持而遭到當政者放逐,則不得而知。另有一種說法是:他奉命前往交涉威尼斯與西班牙之間的貿易及政治。

格雷考的「矯飾主義」風格

格雷考以自己的技藝自豪,他的豪語也反映了他的宗教理念與抱負。格雷考對意大利「自然主義」的強烈批評,顯示出他「神秘主義」的傾向與「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古羅馬時代人物裸體健美寫實風格之間,存在著無法妥協的鴻溝。格雷考極端個人化,充滿熱情幻想的「矯飾主義」風格,使他筆下絕無丰姿飽滿的米高安哲羅式人物。他用色沉鬱悲壯,背景如同風雲騰湧般狂飆,筆觸硬直,角度銳利,充滿哲學家式的內省特質。他常用藍色、黃色、鮮綠和生動的粉紫色作強烈對比,呈現空間壓縮下的緊張感。畫中的人物肢體被刻意拉長,景物給人一種煙霧般向上超拔漂浮的感覺。

16世紀的西班牙繪畫,以風行於歐洲的裸體為主題,希臘羅馬的神話幾乎從未被採用。由於西班牙是反宗教革命的地區,傳統天主教的題材雖然居於主流的地位,但在技法上,西班牙的繪畫特徵,仍是宗教藝術與寫實主義的結合,直到格雷考的到來才出現改變。

在格雷考的繪畫中,精神性的宗教情感往往超過理性的空間鋪陳,色彩凝重嚴肅,人物也不失高貴。然而其誇張的造形,以及放任情感的用色,在將矯飾風格推向高峰的同時,也為後世藝術的變異埋下了伏筆。20世紀的表現主義者能在其畫中找到依據,畢卡索等人也將其推崇為「第一位現代派畫家」。這恐怕並不是格雷考本人所樂見的。

《聖馬丁與乞丐》 (Saint Martin and the Beggar)

格雷考是在西班牙成名的,受到道明會的關愛,他替道明會的教堂繪製了許多作品。《聖馬丁與乞丐》取材自《聖經》故事,是作者十分喜愛的主題之一,敘述了聖馬丁救助受傷的窮人,並將自己的外套分給窮人的故事。格雷考替托利多(Toledo)的「道明會」繪製了這一主題的作品。由於這件作品相當受歡迎,所以之後他又應其它委託而繪製了幾幅縮小的版本。

1594~1599,油彩‧畫布,

106 x 58 cm,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

《聖馬丁與乞丐》畫中,人物身軀刻意地變形拉長,極富於動態,白馬腳下是遠眺下的托利多(Toledo)的景致,背景的天空有著寧靜多雲的寫實感,青白色調搭襯下卻也透著詭譎的氛圍。馬背上聖馬丁纖細悲憫的面容,優雅的貴族氣質與一旁慘白瘦餒的乞丐形成對比,釋放出感人的力量,也傳達出一種信息:「唯有發揮人類天性中善良、同情與慈悲,勇敢地幫助他人於苦難,方能造就出崇高的靈魂。」

格雷考不但以「宗教畫」享譽畫壇,也是一個「肖像畫」高手。一般的肖像畫是著眼於人物的個性與神韻,但格雷考卻擅於捕捉刻描對象的心理,因此也被稱為「靈魂的肖像畫家」。

《托利多的風景》(A View of Toledo)

對格雷考來說,托利多(Toledo)不僅僅是一個城鎮,更是他生活居住了40年的家園。格雷考在其它的畫中也經常借用托利多的景象。

1597~1599年,
油彩‧畫布,121 x 109 cm,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在《托利多的風景》這幅畫中,天空密佈著烏雲(象徵了人間的磨難與不幸),托利多(Toledo)的城堡、壁壘和高塔(象徵封閉中的自我、慾望與理性)高低錯落起伏,顯現出鋸齒般的地貌輪廓。塔樓出現在遠方,讓人可以看到即將升起的太陽所帶來的曙光(象徵脫離封閉下的無知,迎向光明)。畫面中央偏左處有一座橋(象徵證悟真理的必經之路),更有溪河(塔古斯河Tagus,象徵心智與靈性)源自高地的城區在近處匯聚成池,河水蜿蜒曲折(象徵追求心智與靈性的完美,是一段不斷淨化沉澱的修行過程,其本身又是充滿艱辛與險阻的)。在這幅畫中,托利多(Toledo)並非是一種裝飾性的背景,而是一幅完整的風景。

代表「大地」,象徵「豐饒與生機」的綠色和象徵「熱情」的黃、褚兩種基本顏色交錯混雜,主導了整座山巒。格雷考的創作目的是要激發出一般人的宗教熱忱,將精神提升到超越「世俗感官認知」的世界之上,所以常將「超自然的視覺經驗」化為精確的形象,呈現出物質璀璨光芒的靈性。

《潔淨聖殿》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Temple)

1600年,油彩‧畫布,106 x 130 cm,英國倫敦國家畫廊藏。

格雷考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中,常選用基督從所羅門聖殿(the Temple in Jerusalem)中,驅逐商人的這一個主題,象徵「反宗教改革」時期的「道德復興」。格雷考大膽地運用色彩,甚至用變形扭曲與對角式的線條構圖強化了人物肢體的戲劇性與動感效果。

在這幅畫中,基督佔據了畫面的中心,右手揚鞭,正要揮打商販,因為聖殿竟淪為買賣祭祀用牲品與兌換貨幣的地方,冒瀆神明的小販們只好扭動躲避著以保護自己。畫面的背景是兩個拱門,基督位於中央拱門的框架內,與遠處的城樓形成縱深透視的關係,製造了空間的開闊感,也強調耶穌的主體地位。

畫面左上角的壁畫是亞當、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主題,呼應畫中商販與法利賽人「利慾薰心的原罪」,污染了天父的聖殿而遭耶穌喝斥驅退。畫面右上角則呈現《舊約聖經》中亞伯拉罕準備手刃獨子以撒,燔祭給上帝的故事,藉以突顯上帝遣派人子耶穌為世人犧牲,讓人類罪愆獲得救贖。

就像格雷考的其他它作品一樣,畫面中的人物被拉長了,因身體的扭曲而變形,他們的手臂絕望、癱軟地高舉著,有效地突顯了畫面正中央基督的堅定與威儀。◇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