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婉清 圖--Fotolia
白樂桑(Joël Bellassen)是法國漢語語言學和漢語教育學專家,從事漢語教學推廣工作30年。四十多年前,他曾去中國求學,現為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近日,他就飲食文化對比了中國人和法國人的特點,從中可以體會這兩個民族的差異和相通之處。
白樂桑說,一直以來常聽到「中國人是亞洲法國人」的說法,他認為這主要來自民間。的確如此,不少華人來到法國生活後也有同感:排除外貌和語言的差異,法國人和中國人在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一些方面有相同的地方。 作為語言學家,白教授很自然的把民間的說法聯繫到語言本身——「identité」:「說到人,就要牽扯到法文所說的『identité』,也就說個人的『身份認同』。」
關於身份認同,白樂桑認為小到兩個普通人,大到兩個民族,通常會涉及到三個層面,第一是語言和文字,自己的母語;第二是個人信仰、價值觀或基本觀念和原則;第三就是飲食文化。本篇文章就著重於飲食文化這個層面。
飲食文化最多差異性
中國俗語稱:「食、衣、住、行。」白樂桑認為,相比「衣」、「住」、「行」三個方面,「食」最能體現不同民族的差異和個性。為甚麼呢?他說:「如果品味一下衣、食、住、行就會發現,『衣』的部份,現在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越來越走向全球化;住,越來越走向全球化;行,就是交通工具也基本上越來越走向全球化,法國的、中國的高鐵,其實也大同小異,都差不多;就一個『食』,就是『飲食文化』到現在還沒有全球化。」
白教授認為,中國和法國是最能體現東、西方菜系的兩個國家,但兩者也有差異:「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先說共性,法國大菜和中國菜相同的是:第一,歷史非常悠久;第二,各方面,無論是烹飪原理,菜的多樣化都非常豐富,都是所謂的學問;第三,就是吃方面的民俗,也非常豐富;第四呢,就是這兩個國家歷史上有不少專著,還有不少文學家都講過吃。」
中法不同的酒文化
談到飲食文化,無論是中國還是法國似乎都離不開酒,兩者也有相似之處,白樂桑表示:「在法國大餐裏邊,酒的地位不低。中國的飲食文化方面酒的地位也比較高。」但酒的功能卻不完全一樣。
首先是釀酒的來源不同:「中國呢,是以酒為總稱,所謂的酒,一般來講,主要是用糧食做酒。」在法國主要用葡萄釀酒。
其次是酒在飲食文化中的功能也有差別,白樂桑認為:「在法國飲食文化裏,酒完全融入了烹飪原理和吃這個系統,完全是屬於菜系裏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中國則完全不同,酒主要是社交和禮節性的。」
由此看來,飲酒方面,法國人更注重酒的口感,而中國人在飲酒時更注重象徵和禮儀作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會發現,中國人飲酒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更多的是借酒抒懷,而法國人在餐桌上則更多的對酒的美味發出頻頻的稱讚聲「好酒!好酒!」
這裏可以看出吃文化體現了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的特徵,白教授表示,如果繼續深入探討會發現:「除了吃以外,另外是一個人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母語,第三件事情就是個人的信仰或者觀念。」他認為如果從飲食、語言、信仰角度去比較不同的民族,包括中國民族和法國民族,會更有深度和趣味。◇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