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遺音栗殼色漆琴(國學網絡圖片)

文/楊佩璇
  琴,是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中記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發展為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中提到:「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魏晉的嵇康(224-263)在《琴賦》中述:「徽以中山之玉」和「弦長故徽鳴」,表示當時已採用徽位定泛音的方式;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至此已大體定型,之後一直流傳延續到現在。

  古琴又稱為「七弦琴」,是因其有七條琴弦,而被冠以「古」字則是源於其歷史悠久。《詩經》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由此可知,「古琴」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是廣為流傳的樂器了。

  傳統的古琴音樂其表演形式主要分為獨奏和琴歌兩種方式。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以及典禮等雅樂外,主要流行於文人,即文化層次較高的士大夫階層,例如: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一曲「文王操」精益求精;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雍門子周的「琴諫」,使孟嘗君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及至後來三國時代諸葛亮悠然操琴巧施「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十萬大軍;魏晉竹林七賢的嵇康遭司馬昭誣陷,臨刑前一曲廣陵絕響等例子,使我們領略了歷代文人雅士對於古琴藝術的精神境域,並顯示了古琴的獨奏音樂在當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

  關於古琴作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以及「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說明了琴、瑟伴奏歌唱的形式。這種以琴瑟伴奏歌唱,也稱為「弦歌」。《詩經》中也記載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在漢代蔡邕所著的《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代的「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皆為以琴伴奏歌唱的表演形式。漢、魏、六朝時期,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為伴奏樂器。至唐宋以來逐步與詩歌相結合,成為所謂的「琴歌」,即以優雅的古琴旋律伴奏古樸的詩詞吟唱。

  由於古琴長期受到文人氣息的薰染,古琴音樂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體系,故歷來有琴道或琴學之稱,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它中國樂器較深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情趣;在意境與韻味的呈現、古樸典雅與清渺悠遠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獨到之處。◇
 

(洛神藝術網絡圖片)
(洛神藝術網絡圖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