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春華

二十四節氣中第五 氣候轉暖草木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時即為清明。清明前後,氣候會逐漸轉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清潔明淨的春季風光將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古人根據天道運行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以順天地之變、與天地合德。古時候的農民們將所有的農事活動,都按照曆法節氣來安排行事,所謂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於此。

節,是用竹節作比喻,分莖長葉的地方,也是關鍵轉折的時刻,節與節之間自成體系又彼此連為一個整體;人體有十二節,天亦有十二節、十二辰,這是天道。氣,乃天地之氣。

氣是根據時間在運轉的,不同的時間的氣的運行是按照時間給定的規律在運行的,那麼,專門人士就根據星象變化來定時節。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一是不會觀星象,二是氣象萬千卻是無形的,一般人不能夠看到氣的運行,那麼據此對應太陽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個點,每一個點對應一個節氣,現在用這個點所在的那一天來代指。中國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人們從種莊稼到一切作息都遵照天地之道。

清明是一個美好的季節。天地清明,此時,清潔明淨的春季風光會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形聲字「清」從水青聲,青是東方的代指,代表東方的天神。照臨四方曰「明」。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時,是清明節氣的開始。《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護下流亡國外。

有一天,他們在山裏迷了路,幾天日夜沒吃,重耳餓得再也無力走動了。介子推只好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用火烤熟送給重耳。重耳吃完後問肉是哪來的,介子推告訴說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動的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後的第十九年,終於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把流亡時期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賞了,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於是,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去搜索,但是沒有找到。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要安葬遺體時,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復清明。

寒食禁煙火
清明插柳條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令全國百姓禁火三天,將這一天定做「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群臣先在綿山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寒食節,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事先做好的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飯糰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冷食為主的清明應景食品。



傳統清明節的民俗活動

寒食節在唐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依官方規定,寒食節可以放假七天。由於清明節在寒食節之後,也包含在寒食假期中,許多的節令、遊樂活動也就沒有明顯的區分。除了繼承歷來的寒食習俗外,唐人並在清明節清晨點燃新火,以示去舊迎新。清明賜火的儀式由宮中尚食內園官小兒於宮殿前鑽木取火,先鑽得火的賜給絹三疋、金碗一口,然後再由皇帝以榆柳賜火給近臣戚裡。能得到皇帝賜火的大臣,往往引以炫耀,旁人看了,也爭相倣傚。踏青也是起源於唐代,又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適逢早春三月,正是出遊和鞦韆、拔河等活動的好時節。

宋朝保留了傳統的寒食習俗,在寒食節到清明節前後會放好幾天的假,寒食節當天,家家都在門上插上柳條,稱為「明眼」。

傳世的「清明上河圖」

受到歷代和中外喜愛、有許多仿本的「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汴梁(今河南開封)承平時期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對世俗生活細緻描寫,受到當時和之後歷代的喜愛,尤其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在南宋時就有許多複製本,每卷要價「一金」。明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也影響蘇州一帶,坊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大量仿製。

存世的「清明上河圖」本不少,國立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七件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傳)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清明易簡圖」、「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三卷、「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清 院本 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紐約大都會博術館有「清 佚名清明上河圖」,總數到底有幾件無法確知。今日存世的「清明上河圖」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畫作年代最早。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運用鳥瞰全景法構圖,真實而概括的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個典型區域。描繪的是清明時節,東角子城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風貌。首先是市郊景色,阡陌縱橫,人物往來;接著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兩岸風光,水陸交通匯合,商販密集,行人熙攘,車馬來往。

虹橋是一座規模宏敞的拱橋,橋底下沒有橋柱,用巨木虛架而成,結構精巧、造型優美,人稱「虹橋」。橋下有一艘商船,正在放倒桅桿,準備穿過橋下,船工們的施力、緊張,和許多群眾圍觀呼應,十分生動。之後,描寫城內商店行號、公廨寺觀,門首結著綵樓歡門的大店、張掛敞棚的小店等。街道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駱駝絡繹不絕,街上販夫、走卒、車轎夫、工人、婦女、僧人、兒童,還有乞丐等身份不同,衣冠各異,活動熱鬧,形形色色聚散有序,表現出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和生活面貌。

運載木炭的牲口隊、回城的轎子隊伍、店舖、船隻、汴河邊的柳樹、建築……根據記載畫中有八百一十四人、牲畜六十多匹、船隻二十八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車二十輛、轎八頂、樹木一百七十多棵的畫面中,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又有趣。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十三家題記,鈐九十六方印。

張著在題跋中說:「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界畫是用界尺作畫,畫樓台殿閣、舟車等的直線不同於畫人物和樹木等的畫線。張擇端兩種畫法都是能手,兼工帶寫能別成家數。

清 院本 「清明上河圖」

清高宗乾隆皇帝常常命宮廷畫家以宮廷所藏古畫仿作,承旨作畫的畫家往往須先呈覽畫樣,經皇帝審稿,決定依原稿或需增刪,奉核後方能完成。作精密的人物群像畫,更是須要起草稿,甚或歷經塗塗改改,再轉換成正式的畫面,對畫家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種必備功夫,尤其是寫實、多人合作的畫,更需要畫稿協同作畫。完成的畫稿,古人謂之「畫樣」。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寫稿畫家沈源必定對宮中的藏本和有關的著錄有過周詳參考。

結構 立意 汴京的木橋與蘇州的石橋

從仇英臨摹的「清明上河圖」來看,他是模仿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河流兩岸的繁華市井和從市郊到城區的人文自然風光的立意,而內容已經不是北宋的汴京,而是仇英熟悉的明朝時繁華的蘇州。所以河上的木橋,畫成了石橋。仇英的版本在雕版印刷業發達的明代蘇州,又被廣為仿製,這個版本稱為「蘇州片」「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作品之所長,再加上明、清時代民情風俗,如:放風箏、戲劇表演、猴戲、特技等等活動,增加許多情節,畫的事物很豐富,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此卷用色鮮明、用筆細膩,人物、屋宇、界畫橋樑皆精細嚴謹,又因為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空間構圖以透視法作畫,也有西式建築列置在建築群中,是院畫中極具特色和時代風格的精品。



【註】

「清明上河圖」中清明的寓意
‧清明時節 ‧清明坊地區
‧清明盛世 ‧政治清明
「清明上河圖」中上河的含意
‧河的上游 ‧逆水行舟
‧趕集、上街之意
‧「上河」是指御河
‧當時汴河俗稱「上河」◇
 

北宋 張擇端作 清明上河圖。卷、絹本、淡設色,縱24.8公分、橫528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局部)。
北宋 張擇端作 清明上河圖。卷、絹本、淡設色,縱24.8公分、橫528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局部)。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