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洪

圖 ◎ 挪威奧斯陸大學自然博物館

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德群島,在一億多年前曾經是洋底,是目前發現的海洋遠古動物化石最為集中的地區,四十處化石已通過衛星定位系統(GPS)定位,足夠讓考古學家挖掘和研究很多年。


                             

考察隊負責人胡魯姆(左)與蛇頸龍專家德拉肯米勒(右)。           研究人員在奧斯陸大學自然博物館進行對化石的清理工作。


在不久前上映的電影《北海的詛咒》中,主角貝武夫是一位能夠在北海(歐洲大陸以北,英倫三島與斯堪地維亞半島之間)的驚濤中擊殺怪獸的英雄。那麼,在現實世界中,北海真的有令人恐怖的怪獸嗎?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北海怪獸真的存在過,不過不是現在,而是一億多年前的遠古地球。

北海的霸主

經過幾年的艱苦挖掘,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向世界公佈了他們的發現——迄今最大的上龍(pliosaur)化石。這個大傢伙活著的時候足足有十五米長。

在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上龍是地道的海洋霸主,被喻為海洋霸王龍。其實上龍的嘴巴比霸王龍可厲害多了,若要比試力道,上龍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咬力最大的動物。牠們的嘴巴足以將小汽車一口吞下或是咬成兩段。

 

  

                              

           魚龍捕食蛇頸龍。    從上到下)虎鯨、藍鯨、人和上龍的大小比較。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              

 

   

在斯瓦爾巴德發現的魚龍頭骨化石。    侏羅紀的北海霸主:上龍(圖片來源:挪威奧斯陸大學自然博物館)          

                                                                              



遠古海洋動物的墳場

挪威的恐龍化石挖掘歷史並不豐富,不過不發現則已,一發現就是一個考古大寶藏。這就是挪威北部海域的斯瓦爾巴德(Svalbard)群島——遠古海洋動物的墳場。

斯瓦爾巴德群島位於北極圈內(北緯七十八度),距離地理北極點只有八百里。這裏的氣候十分惡劣,即使在夏季,狂風與低溫也都屬於「正常」。除此之外,參與考察與挖掘的人員還要面對飢餓的北極熊的威脅。為此,考察隊配備有獵槍,用以自衛。

那麼為什麼會在陸地上發現海洋動物化石呢?科學家們推測,在一億多年以前斯瓦爾巴德一帶曾經是洋底。當時的海洋生物死亡後就被埋藏在海底的沙層中。後來隨著地質的變遷,這一帶在大陸板塊運動的作用下上升成為島嶼。當一億多年後我們人類到訪這裏時,才驚奇的發現這裏竟然保留著那麼多海洋動物的化石。

其實就在二零零六年,另外一組挪威科學家在北海海面以下兩千多米的洋床,挖掘出一種兩億年前陸地草食恐龍的化石。用石油鑽井工具,在海床上挖掘恐龍化石,也算是創了記錄。滄海桑田難以琢磨,我們人類能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現什麼東西,似乎早在造化之力的安排之中。

 

上龍捕獲蛇頸龍。

上龍與蛇頸龍

過去,考古學家們常常把上龍歸列為蛇頸龍(plesiosaur)的一種,牠們都是恐龍時代的水生爬行類生物。最著名的蛇頸龍,恐怕要算是尼斯湖水怪了。當然,尼斯湖水怪究竟是何方神聖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根據目擊者們的描述,非常像是早已經滅絕了的蛇頸龍。

蛇頸龍,顧名思義,有著長長的、如蛇身般的脖子;同時牠們還有相對龐大的身體和用於划水的鰭狀前肢。

上龍則比蛇頸龍要強壯的多,牠們有著更為巨大的、水滴狀身軀和強有力的前肢(鰭);脖子短而粗壯,支撐著一個幾乎與身體比例不相稱的大腦袋;而一張血盆大口又佔據了頭顱的大部份;再加上大小如黃瓜、鋒利如匕手的牙齒,這一切使得上龍成了不折不扣的殺戮機器。在侏羅紀的海洋中,牠們是恐怖的捕獵者,位於食物鏈的頂端。

短暫夏季的收穫

在二零零四年,研究人員已經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發掘出一種海洋蛇頸龍的化石。而這次是上龍。

二零零六年夏,奧斯陸大學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和一部份志願者來到斯瓦爾巴德考察。由於天氣和歲月的侵蝕,島上岩石有許多風化裸露的部份。不知是巧合還是命運,一副巨大的骨骼遺骸映入了考古隊員們的眼簾。

「我們馬上意識到這東西不同尋常,」考察隊負責人胡魯姆(Jrn H. Hurum)說:「巨大的骨架殘骸和骨骼的結構都告訴我們這是個大傢伙。」

最初發現的是頭骨的一部份。但是由於天氣轉冷,研究人員不得不等到第二年再來考察。

二零零七年八月,一個規模更大的考察隊來到了斯瓦爾巴德。在三星期的時間裏,他們靠雙手鑿開了上百噸的岩石,最終獲得了化石的很多重要部位。

據阿拉斯加大學的蛇頸龍專家德拉肯米勒(Patrick Druckenmiller)表示,雖然樣本並不完整,但是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最重要的部份,包括動物的部份頭顱、牙齒、脖子和後背的大部份、肩胛骨、還有幾乎完整的前肢(鰭)。

「這個樣本之所以意義重大,不僅因為牠是迄今發現的最大、和相對保存最完整的蛇頸龍,還因為牠證明了這些龐然大物在恐龍時代曾經棲息在地球的北部洋區。」

「真是太令人吃驚了,光是鰭就有十呎(三米多)長」,德拉肯米勒說。



 哇,單是鰭就有三米多。 

成果豐厚

幾年來,胡魯姆帶領的古生物考察隊可謂成果豐厚。每年八月份的野外考察季節雖然艱苦,甚至危險,但是考察隊仍然士氣高昂。對於考古學家來講,沒有什麼比發現新的史前物種更令人興奮的了。

在二零零七年夏季的考察中,他們除了發掘出新種的上龍化石外,還發現了一具巨大的海洋生物化石,據估計可能是同一個上龍品種。胡若姆和他的同事已經決定在今年八月再次光臨斯瓦爾巴德,完成挖掘工作。

由於新的上龍化石是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發現的,科學家們暫時給其命名為斯瓦爾巴德上龍。

這種上龍比以往發現的任何上龍都要大。先前發現的最大上龍是澳大利亞的克柔龍(Kronosaurus),身長大約為十一米,而斯瓦爾巴德上龍長達十五米。難怪研究人員乾脆稱之為「海怪」,無論是出於叫起來方便,還是能更形象的表達其恐怖,都不足為奇了。
 

斯瓦爾巴德龍捕食魚龍。


海洋終極獵手

那麼,這種海洋龐然大物是如何生存的呢?蛇頸龍專家理查德‧弗萊斯特最近研究了一具二十三呎(七米)的蛇頸龍化石後認為,這頭蛇頸龍可能就是上龍的受害者——牠的身體基本上被斯成了碎片。

弗萊斯特還認為,上龍在攻擊獵物時不太可能採用長途追擊的方式,而是採用潛伏、然後突然襲擊的策略。研究人員發現在斯瓦爾巴德上龍的頭骨內,有專門容納咀嚼肌的巨大區域,任何動物的咬合力都無法與之相比。

科學家們推測,由於上龍屬於爬行生物,那麼牠們在飽餐一頓蛇頸龍後,很可能會很長時間不需要進食。

     

克柔龍的一種與斯巴龍比較       克柔龍(維基百科)。



化石樣品多 需多年研究


胡魯姆的研究團隊還發現了魚龍(ichthyosaur)化石,但是這只能是發掘上龍化石過程中的額外收穫。魚龍也是恐龍時代海洋中的食肉動物,牠們的外形很像今天的海豚。成群的魚龍有時也會攻擊蛇頸龍,但是一旦碰到上龍,牠們就只有逃命的分5了。

科學家認為,斯瓦爾巴德群島是目前海洋遠古動物化石最為集中的地區。胡魯姆表示,他和同事已經運用衛星定位系統(GPS)為四十處化石進行了定位。這麼多的化石樣品足夠考古學家們挖掘和研究很多年。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科學家們希望勾勒出一億多年前北海海洋生態的面貌。斯瓦爾巴德群島無疑是完成這一構想的天然博物館。

斯瓦爾巴德島上的挖掘地點。
斯瓦爾巴德島上的挖掘地點。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