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程靜綜合報道】長江中下游大旱延續,整個湖北省持續「喊渴」,目前逾1,600萬畝農田受旱,百萬餘人飲水困難,1,500多座水庫跌至死水位,近85%的縣市區受災,湖北省最大淡水湖──洪湖再過3、4天有可能乾涸見底。湖北省當局已發佈史上首個乾旱橙色預警,鬧水荒危機可見一斑。有投資專家警告,如不解決水荒,「中國故事」恐將完結。

漁戶:從未見洪湖乾涸如此

據《中國青年報》5月30日報道,61歲的李學寶表示,從來沒見過洪湖如此乾涸,他養殖850畝螃蟹,2010年冬天下了3萬斤的苗,現在剩下1萬斤不到,而自費購買兩台小水泵,全日不停地從旁邊的通往洪湖核心的河道裏抽水,只能維持一片淺淺水窪。(相關報道見A3版)

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洪湖是湖北最大、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個生態區之一,正常年份的湖水覆蓋面約400平方公里,號稱「中南之腎」。

然而今年天氣特別反常,據統計,洪湖1月至4月累計降雨量僅為143毫米,比去年同期減少七成。嚴峻的旱情不僅在洪湖出現,據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最新統計數據,湖北省17個市州的85個縣市區有旱情,受旱農田面積1,610萬畝,十堰、宜昌、黃岡、襄陽等市有126.3萬人、36.1萬頭大牲畜面對飲水困難。

長江中下游大旱

洪湖只是中國長江中下游旱災的一個縮影。據中新社5月29日報道,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罕見旱災仍在持續中。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五省的農作物受災面積3,705.1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166.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49.4億元人民幣。

民政部救災司消息稱,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萬人遭受旱災,423.6萬人出現飲水困難,506.5萬人需救助;飲水困難大小牲畜107萬頭(隻)。其中,湖北、湖南兩省受災較為嚴重。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創下幾十年降雨最少的紀錄,導致長江、鄱陽湖、洞庭湖等水位大降,洪湖、石臼湖乾涸,魚蝦死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姜加虎說:「目前,由於降雨減少而導致湖泊乾涸、水庫見底,氣象乾旱發展為水文乾旱、生態乾旱,農作物耕種和水產養殖受到影響,如果持續乾旱,長江流域生態將受到嚴重影響。」

自古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中國的魚米之鄉,「蘇湖熟,天下足」的歌謠流傳千年,這裏豐富的農業和漁業產品養活了近一半的中國人。

專家:災情與三峽工程有關

「中國水污染地圖」的作者馬軍告訴德國之聲,降雨量少是乾旱最主要的原因,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也導致自然調節能力的消失。他說:「圍湖造田,大量湖泊被侵佔、被圍墾。現在新一輪的破壞更多來自房地產的開發,包括工業園區的建設。」

此外,三峽蓄水也對其下游乾旱造成影響。建三峽時,主建派強調它調節下游水量的功能,洪水期能蓄洪,枯水期能放水,似乎是百利而無一害。然而,建成後,當初反對者所擔心的一些問題出現了。

馬軍介紹說,三峽蓄水,導致「清水下瀉」,就是說,泥沙被攔阻,流到下游的是清水。結果是,下游河道被沖刷變深,即使水量增加,水位可能還是會減少。而這直接影響到通江的湖泊。江河水位低,湖泊的水就會流入江河。三峽蓄水的時候,湖泊的來水量就大為減少。而枯水的時候,三峽放水調節的庫容,在近日的實踐中也證明是有限的。

以洞庭湖為例,「銜遠山,吞長江」,洞庭湖原本是「吞吐長江」的大湖。「之前,長江的很多來水通過多條河流,湧入洞庭湖。現在有了三峽的調蓄之後,很多流入洞庭湖的河流長時間發生斷流的情況。它的水資源量就減少了。雖然來沙減少是好事,但來水減少又是非常大的弊端。」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