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珠(圖/志清、小雲)

〈遊泰山〉  李白  《全唐詩》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閒。
偶然值青童,綠髮雙雲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遊泰山〉詩共六首,是李白在天寶元年(西元742年)四月,登泰山後寫的。此詩描寫的是李白登日觀峰的見聞。

日觀峰位於泰山玉皇頂(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東南,因上此峰可觀日出而得名。日觀峰西側為唐宋封禪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設壇祭天。乾封元年(西元666年)春正月,唐高宗曾登泰山行封禪之禮;開元十三年(西元725年)冬十一月,唐玄宗備法駕登山,行封禪之禮。在兩位皇帝登山之前,登山的石階均被重新修整過,所以,此山道被唐人稱為「御道」;李白給此詩標註曰:「天寶元年四月從故御道上泰山。」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平明」即黎明,這種用法出自《荀子‧哀公》:(孔子曰)「君昧爽(拂曉)而櫛冠(梳頭戴帽),平明而聽朝。」「雲關」原來的意思是雲霧籠罩的關隘,此詩指雲層堆積如關隘的門。這兩句詩的大意:黎明時登上高高的日觀峰,彷彿舉手就能開啟雲天之門。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大意:精神振奮而意氣飛揚,恍如逸出了人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窈窕的意思是:曲折。這種用法雖然現今的漢語詞典沒有標出來,但在古詩文中卻很常見,用來形容山勢、山道的曲折或彎彎曲曲的河流。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援引司馬相如的〈大人賦〉:「互折窈窕以右轉兮,橫厲飛泉以正東。」《水經注》援引東晉‧郭璞的〈江賦〉云:「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達旁通,幽岫窈窕。」等。這兩句詩的大意:黃河繞著遠山,蜿蜒如帶,從西而來。

「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閒。」八極的意思是:八方極遠之地。出自《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閒」在詩中當形容詞,它的意思是:空闊,寬闊。這種用法出自《楚辭‧招魂》:「像設君室,靜閒安些。」東漢‧王逸註曰:「無聲曰靜,空寬曰閒。」這兩句詩的大意:憑崖眺望八方,長空萬里,寬廣無際。

「偶然值青童,綠髮雙雲鬟。」本詩中「青童」的意思是:仙童。這種用法見於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洞庭山)昔有青童秉燭飆飛輪之車至此,其跡存焉。」「綠髮」在古詩文中常見有兩種意思:一形容烏黑而有光澤的頭髮;二借指年輕人。本詩是指前一種。「雲鬟」指濃密的頭髮挽著環形髮髻。這兩句詩的大意:不期然(沒想到)遇到了仙童,他烏黑濃密的頭髮挽著環形髮髻。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蹉跎的意思是:虛度光陰。如:《樂府詩集》:「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唐‧李頎〈放歌行答從弟墨卿〉:「由是蹉跎一老夫,養雞牧豕東城隅。」「朱顏」即紅潤美好的容顏。這兩句詩的大意:(仙童)笑我年紀這麼大了才修道,虛度了光陰,容顏變老。(註: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42歲;其實李白15歲時就開始學修道了,李白曾說自己「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六首之四〉而仙童故意這樣說,是為了點化李白。)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躊躇」一詞,有的唐詩評註中將它解釋成「遲疑不決或徘徊不進」;也就是說李白在遲疑不決中發現仙童不見了。筆者認為「躊躇」在本詩中應解讀為「(仙童)從容或意態從容(的樣子)」;這種用法出自《莊子‧外物》:「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唐‧成玄英疏:「躊躇,從容也。」「浩蕩」一詞在本詩中的意思是「博大、高深」,用以比喻境界或胸懷。這種用法出自屈原的《九歌‧河伯》:「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因此,這兩句詩的大意:仙童意態從容的忽然隱去,他高深莫測的境界讓我覺得很難達到。

現代中國大陸的一些學者,由於受「共產黨文化」流毒的影響,把人類這個空間以外的事物都視為迷信。但是,中國古代的詩文中卻有很多對另外空間的描寫,以及對天地神明的讚頌,如果都說成是迷信的話,古詩就很難評講了。因此,有人就發明了一個新名詞叫作「浪漫主義手法」,把他們認為是「迷信」的東西,改說成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成的。所以,有人說李白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想像自己遇到了仙童,「幻化出一個空靈縹緲的境界」,表達了李白對「神仙世界的追求」。這種說法對嗎?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個修道之人,而道家是修真的;李白有必要去說假話嗎?那不與修道的基本原則相違背了嗎?另外一點,泰山自古以來就是很有靈氣的山脈,在泰山上遇到仙童,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也不只是李白一個人有這樣的經歷,就筆者所知,曹植也曾遇到過;曹植在〈飛龍篇〉的詩中寫道:「晨遊泰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醫芝草。我知真人,長跪問道。」由此可知,李白遇到仙童的事情是真的。

那麼,如何正確解讀李白遇到仙童的這件事情呢?其實,真正修道的人或修煉的人,遇到事情都不是偶然的,或許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可能是高層次中的道長化作一位仙童來點化李白,讓李白看到自己修煉中的不足──「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因為「蹉跎」的意思是「虛度光陰」,所以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仙童在點化李白修道還不夠精進。而且李白也確實通過仙童的點化找到了差距,因此他說:「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筆者認為,李白的這首詩,至少有兩個方面值得學習;首先是寫詩的技巧方面。

黎明的時分登上日觀峰,有很多美妙的景象值得寫,如:雲蒸霞蔚、旭日東昇時的壯觀景象等。可是李白並沒有去描寫自然的美景,而是寫「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這裏的「舉手開雲關」與「舉手捫星辰」有異曲同工之妙;緊接著寫「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這四句詩串起來的言外之意是說:感覺自己有點飄飄然的,境界已經很高了,就快要得道飛昇,離開人間了。

可是,這時候,詩意突然出現的一個轉折,當詩人看到黃河之水彷彿從西天而下,蜿蜒如帶,繞著遠山而來時,詩人被震撼了;這時憑崖眺望八方,發現長空萬里,極目看去也看不到邊際;如宇宙之茫茫,無邊無際(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閒)。這裏就埋下一個反躬自問的伏筆:我真的是境界很高了嗎?如果真是境界很高了,為什麼人間的天空我都看不到邊?

這時候,仙童出現了,從仙童的點化中,李白悟到:「浩蕩難追攀」。這裏的「難追攀」並不是不追攀了,或不修煉了,而是說從仙童的高深境界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今後在修煉中應該更加的精進。

李白登泰山後,寫這首詩的時候,能夠很巧妙的找到一個寫詩的切入點,把自己初登臨日觀峰的心態和遇到仙童點化所悟之事完美的結合起來,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修道人在不同境界中的心態變化,從開始的自傲到反躬自問,也讓人們領略了一位修道人自我修正及謙沖的高尚情操。而最後一句「浩蕩難追攀(對仙童高深境界的讚美)」,又與前面「目盡長空閒(對無邊無際的宇宙的認識)」互相呼應。這種獨特的寫作技巧也許就是詩仙有別於凡人的地方吧!

第二,筆者覽讀李白的這首詩以後,被李白端正的修煉心態所折服。一個修煉的人最可貴的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找自己的不足,以期今後做得更好;而這樣不斷的嚴格要求自己,其實已經是在精進之中了。

也許,各位讀者重新讀過這首詩,會有不同的理解,那麼筆者的這番講評就算是拋磚引玉;如果能讓您在辛勞的工作之餘,享受到中華神傳文化──唐詩對心靈的薰陶,那是筆者的榮幸。◇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