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在中醫的認識上來講,是因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並常合併有咳吐痰液。沒有痰的屬於乾咳、燥咳;有痰無聲,即有痰流出但沒有咳嗽的聲音,叫作嗽。一般咳都有痰,所以總稱之為咳嗽。

咳嗽最主要病變部位是肺,但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且皆聚於胃、關於肺,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即認為咳嗽久了痰多,這痰的產生根本原因是從消化系統來的,貯存在肺部,即消化系統不好,迫使肺部產生黏液。這個理論跟西醫完全不一樣。

咳嗽一直不好,就是因為痰一直卡在呼吸道。痰化不掉的原因,就要從消化系統來著手,健脾燥溼,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津液健運,反而能將痰化除。

造成咳嗽的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肺膿瘍、肺結核等,咳嗽嚴重、治不好,就變成哮喘(或稱氣喘),就會一直咳而且會喘、痰多。

咳嗽一定要盡早治療,否則會變成慢性支氣管炎(連續兩年,每年咳嗽三個月以上),慢性支氣管炎久了之後,就變成肺氣種,更進一步成為肺心症,此時肺壓增高,心臟需花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血打出去。氣管反覆感染則會演變成支氣管擴張,此時末端支氣管被破壞,痰跑不出來,一直停留在肺部,導致反覆不癒的咳嗽和痰多。

咳嗽一開始的病變是在肺部,久了以後會影響到腎臟,導致腎虛,因為中醫認為,久病及腎,咳嗽久了,不但肺氣虛,腎氣也會受到影響。

肺是嬌臟,非常嬌嫩,稍微受到一點不愉快,受到打擾,就會肺氣上逆,就會咳嗽。肺主肅降,只要惹到它就會肺氣上逆。肺臟為五臟之華蓋,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氣貫通百脈,通於五臟,是非常重要的臟器。肺臟不耐寒熱,只要寒熱不調,受到外邪侵犯,其宣發(氣往外跑)和肅降(氣往下降)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肺氣上逆,一直咳嗽。

身體吸收的營養都要經過肺的氧氣交換,才能達到五臟。肺不好,身體獲得的氧氣不夠,就會喘。

咳嗽中醫依其性質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外感咳嗽是由感冒所引起,是新發生的,病程短,通常伴隨有感冒症狀,如:怕冷、發燒、頭痛等。外感咳嗽分為風寒、風熱、風燥等。風寒咳嗽有稀薄而白的痰,會鼻塞、流清涕、怕冷、輕微發燒,代表治療方劑為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三味藥)。風熱咳嗽除了口渴、發燒外,鼻涕和痰會偏黃,此時要疏風清熱,代表治療方劑是桑菊飲(杏仁、連翹、薄荷、桑葉、菊花、桔梗、甘草、葦根八味藥材),能疏風散熱、宣肺止咳。風燥咳嗽是喉嚨一直很癢,痰不多甚至沒有,有時痰會帶有血絲,代表方是桑杏湯(桑葉、杏仁、沙參、貝母、豆豉、梔子、梨皮),能清肺潤燥,止咳。

內傷咳嗽是感冒後咳嗽久了,已沒有感冒症狀,卻還是一直咳,也有本來就不是因感冒造成的咳嗽。內傷咳嗽屬於慢性咳嗽,反覆發作且病程長。內傷咳嗽不一定是感冒造成的,例如:心臟衰竭產生肺積水,亦會導致咳嗽。內傷咳嗽可分為三種:一為痰溼咳嗽,痰多且呈白色黏稠狀,大便較軟,治療主要要燥溼化痰,代表方為三子養親湯(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能夠去溼痰、氣逆咳嗽等症。一是痰熱咳嗽,痰黃且黏,咳的比較深,比痰溼型嚴重,口會很乾,很想喝水,代表方為清金化痰湯(桑白皮、黃芩、山梔子、知母、貝母、瓜簍、桔梗、麥冬、橘紅、茯苓、甘草),作用為清熱化痰。一是肝火犯肺,一直咳,但沒有什麼痰,或量少而黏,情緒暴躁,發脾氣的時候咳得更嚴重,這時要清瀉肝火,代表方為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三味藥)。若咳太久就會變成肺陰虧耗,即長期咳嗽,到了沒有痰的地步,且會口乾舌燥、潮熱盜汗、眼睛比較紅, 代表治療方劑為沙參麥冬湯(沙參、麥門冬、萎蕤、桑葉、栝蔞根、白扁豆、甘草),能夠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大部份的內傷咳嗽都是外感咳嗽遺留的,因此咳嗽不可小覷它,有時不小心就咳了一年半載,對生活造成不小的困擾。◇

文/鄧正梁(中西醫師、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