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樂水
在西方的大教堂、東方的宗廟外牆,都有許多雕塑和壁畫,用以傳達敬天畏神的教誨。除了忠孝節義的圖案外,以《耕織圖》為飾,也是十分獨特。《耕織圖》不僅受到帝王的肯定,也受到民間的喜愛。現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耕織圖》,可以說是歷代《耕織圖》的代表。
《耕織圖》最早出現南宋初年,為臨安府於潛縣令樓所編繪,將耕作、蠶織的過程,以連環圖方式繪製並題詩,後刻印成冊,廣為百姓喜愛。清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時,得到進獻的宋版《耕織圖詩》,感慨織女之寒、農夫之苦,於是命內廷畫師焦秉貞據此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並附有皇帝本人的七言絕句及序文,是為《御製耕織圖》。此一新版的耕織圖,雖然佈景與人物活動大同小異,但是圖目略有增刪、圖序有所變換、畫中的風俗也改為清代,而且畫筆更為工細纖麗,技法上也參用了西洋的焦點透視法。
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雍親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一套《耕織圖》進獻皇父康熙帝,後人稱之為《雍正耕織圖》。全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每幅圖單個看獨立成章,展開又如一幅連貫的田園繪畫長卷。圖中的人物雖然都是庶民打扮,而服飾花色不同,婦女髮型梳髻各異。每開畫上都有雍親王的親筆題詩,與「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兩方印章之外,甚至還別出心裁的將畫面中農夫和農婦的形象換成自己與福晉的容貌,用以皇族親為農桑的圖例,來傳達雍親王對於農桑的重視。
由於雍正在位時間較短,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所以這幅在他即位前的《雍正耕織圖》,上面的書法墨跡,也就更顯得無比珍貴。
雍正帝過世後,繼位的乾隆帝甚至將《耕織圖》中的美景,用實際山水復原出來,成為頤和園的一處美景。像這樣把《耕織圖》鑲入絢麗的湖光山色中,也只有乾隆盛世才有如此大手筆了。
轉載自《新三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