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加過戰爭的士兵說,在砲彈轟然落下時,所有人都會顫抖躲藏,之後還能拖著槍掙扎向前衝鋒就是勇士,這是與懦夫之間的唯一區別。獲得奧斯卡金獎12項提名的《林肯》,將林肯生命中的最後四個月呈現在觀眾眼前,讓大家重溫林肯如何以他的政治智慧強行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而拍攝於2011年的《驚殺大陰謀》,則是林肯被刺之後,戰爭英雄的年青律師,願意以前途為代價,為無辜者辯護脫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勇士的標誌。


導演史匹堡,用了多年研究歷史,從一些細節來展示他心目中的林肯形象,讓電影獲得12項奧斯卡提名。

歷史課本上對於林肯致力於消除美國的蓄奴制度高度讚賞,但林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就不會有很多人知道。美國大導演史匹堡經多年的琢磨,細心拍攝出的《林肯》 (LINCOLN),高度再現了當時的政治環境,更重要的是將林肯從美國歷史中的「半神」的狀態,還原至具有「不擇手段」的政治家,有人性弱點的一面。


林肯在法案獲得通過的最後階段,表示已經「疲憊到每塊骨頭」,電影最後,用疲憊削瘦的身影暗示了他的命運。

「不擇手段,只為達到最高道德」——馬丁路德金

這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林肯》中得到體現。為了得到能夠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最後20票,林肯接受了國務卿的建議,暗中僱請了3名公關說客,以高薪厚職來賄賂議員投贊成票,史匹堡將這個部份處理成滑稽戲。3名說客整天在議會旁聽席上研究每個議員的弱點,有一場戲在賄賂不成時,議員撥槍怒射,說客逃跑時,還不忘衝到對方腳下拾回文件,處理手法讓歡笑的觀眾不感到灰暗。

另外,法案的發起時機,是戰爭的失利狀態。林肯告訴北方聯盟,解放黑人可以讓北方軍隊獲得充足的兵力,法案才得以推進。當法案陷入通過前的膠著狀態時,南方聯盟也派出代表和談,如果接受和談,議員們認為戰爭結束,便不會支持法案,法案就會胎死腹中。有鑒於此,林肯將南方和談代表留置在華盛頓以外地區等候,甚至隱瞞議會有關南方派代表和談的事,直至法案通過,才召來和談代表。馬丁路德金的這句名言,往往被世人引用前一部份,但在林肯在明確的目標下,採用的這些不光彩的小手段,並不會抹殺他的豐功偉績。

「戰火蔓延 法律沉寂」——西斯羅

這句引自古羅馬帝國執政官西斯羅(Marcus Tullius Cicero)的名言,也是《驚殺大陰謀》(The Conspirator/共犯)的主題,在戰爭期間,法律無法保護人權和民生,只有戰爭雙方的利益爭奪。

在林肯被刺殺後,七名涉案的男女被立刻拘捕。在戰場上的戰鬥英雄,27歲的年青軍官Aiken被招回,充任其中一名女同謀者Mary的辯護律師。為了報復刺殺行為,軍方以處於戰爭狀態為由,迅速召開軍事法庭,將一眾涉案人判處絞刑。Aiken極其不情願的接下在軍事法庭辯護的任務,他的恩師也暗示過,只要隨便的應付一下就可以。但Aiken在辯護逐漸認識到,所謂女同謀者,只是一位開辦旅館的母親,因為兒子在旅館內提供暗殺密謀場所而被牽涉進來,而判處絞刑的是沒有陪審團的軍事法庭,以及因為失去林肯的仇恨力量所幻化的所謂「民意」。於是他一意孤行,要為這位「女同謀」脫罪,轉入民事法庭繼續審訊,代價是他失去所有的朋友,以及未婚妻。


曾經是戰爭英雄的Aiken,因為忠於憲法和法律,雖然為Mary洗去罪名,但他也失去所有一切,轉而成為《華盛頓郵報》的編輯。

「美國電影公司」American Film Company是家新公司,旨在拍攝還原美國昔日歷史真面目的電影,這部電影是第一部作品。導演邀請「普利策獎」得主James McPherson,以及研究林肯刺殺案的專家Thomas Turner,和美國歷史學家Fred Borch所組成了顧問團,確保了電影中所有的歷史細節保持真實。

「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

明知不可以做的事,還要繼續去做,在一般人看來就是不理智甚至是愚蠢的。當年世人看孔子,也是一個不可理喻的傻子,明知不能改變任何事情,但還是帶著弟子周遊列國,勸喻各國君停止戰爭,所以世人將孔子的行徑總結為「不可為而為之」。當林肯繼續要推進修正案時,國務卿一再奉勸林肯已經走到頂峰,不要將自己的光輝形象毀掉,但林肯執意到底,雖然奉上生命為代價。

勇士和懦夫都是凡人,平時無法區分,但在責難襲來時,只有勇士能夠在顫抖和猶豫中,掙扎前行,總是達成一些他人無法企及的目標,讓他們在凡人中突顯出來,成為萬人敬仰的傳奇,也許就是這一點點,就是勇士和懦夫的區別之處。◇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