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發生著許多悲劇而大部份人袖手旁觀,在人們感嘆社會冷漠之時也會慶幸身邊還有一些人特別樂意幫助他人。助人的因素一直是科學家探討的課題,而近日一項研究發現助人的本能可能活在人的基因當中,影響著個人的社會行為和助人的傾向。
文→麥迪
導致一個人產生助人行為的因素有多種,《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一書中針對助人行為的課題上透露助人的原因包括傾向幫助親近的人、習慣於互惠互利的「風俗」、出於同情心和別無不純的動機純粹要幫助他人等。
體內S-等位基因型導致社會焦慮
這發表在近期《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中的研究探討助人行為與血清素轉運體基因之間的關係。參與研究的398名大學生提供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積極的利他的社會行為)和社交迴避行為的報告,並提供口腔細胞以確認他們的基因型。
研究結果發現體內基因為S-等位基因型的參與者有社會焦慮和迴避的行為,較少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研究者認為通過減少S-等位基因持有者的社會焦慮能夠改善他們少助人的狀況。
據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的副教授斯科特‧斯托爾滕貝格(Scott Stoltenberg)表示,早前的研究已發現大腦中的血清素神經遞質是調節情緒的重要部位。他透露,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血清素系統基因影響著每個人不同的社會焦慮程度,這也部份解釋了為甚麼一些人更傾向於幫助他人。
克服障礙助人減壓並增添幸福感
來自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員古斯塔沃‧卡羅(Gustavo Carlo)透露,助人行為可以說是體現在一個快樂和健康的人身上的明顯象徵;但是通過鼓勵和支持、輔導或藥物治療,有社會焦慮的人還是可以克服他們助人的障礙。
其實助人本身就能使人心情愉快並能減少憂鬱和壓力。近期有許多報道講述助人能使人幸福、健康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蘇珊‧理查茲博士(Dr. Suzanne Richards)在今年8月份審閱了過去20年的40個針對助人行為和健康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助人行為能降低憂鬱、增加幸福感和減低死亡風險。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於今年7月報道了一項研究,提出在工作上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工作更愉快。拉福萊特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納德‧莫伊尼漢(Donald Moynihan)透露,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利他主義的力量。他表示,他們的研究提出了關於利他主義的一個簡單卻意義非凡的觀點,助人使我們更快樂。因此,助人的行為對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熱心幫助同事 正面影響不可估量
在兩項大型的研究中都一致地證實利他主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快樂的水平,一些研究中更發現友誼的價值提高了,而助人的行為導致助人者對工作更熱心且不傾向於辭去工作。除此之外,研究員也發現,助人行為就像漣漪般散開,不只是助人者感到快樂,身邊的人也被感染而變得快樂。
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Dr. Barbara Fredrickson)博士認為,製造對別人有正面意義的事情就像網絡一樣,積極正面的情緒可激發螺旋式向上地改造社會成為一個更和諧和道德的社會組織。
善待他人很可能帶給他正面的影響並啟發他們感恩和對人更慷慨的心,同樣的他們也會善待別人,那麼會有更多的人受益並學會感恩和助人,以此類推助人的影響力不可估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