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也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

大部份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木製笛、石笛和玉笛。

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很多關於笛子的傳說和典故。

 整理/楚天、圖/正見網

最初笛子的名稱叫滌;到唐代出現了尺八以其長度一尺八寸得名,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早期笛子的按孔是均勻排列的。後來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左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為了能夠和樂隊相協調,避免因氣溫變化而引起的音高變化,出現了可以調節管長的笛子(類似於西洋的木管樂器的調音方式),最多可調節四分之一個音高。

桓伊三弄

中國十大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落梅花》、《梅花調》,就是改編自笛曲《梅花落》。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藉物抒懷,來歌頌和比喻人的具有高尚節操和凜然正氣。

笛曲《梅花落》相傳為晉代大將桓伊所作,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桓伊,東晉人,祖籍譙國縣(今安徽宿縣西)。曾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西元383年,前秦王苻堅(338~385)率百萬大軍進犯東晉,自稱投鞭可以斷流,企圖一舉滅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玄、謝石和桓伊等率兵8萬迎戰。晉軍驍勇善戰,以一當十,在淝水大敗苻堅,打得秦兵一敗塗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桓伊不僅有文韜武略,音樂素養頗為深厚。他吹笛的高超技藝舉國聞名,誰都以能聽到他的笛子演奏為終身樂事。桓伊不但善於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就激動不已。

在中國音樂史上,一直流傳著有名的《桓伊三弄》(又叫《青溪三弄》)的故事。相傳晉代大文學家、書法家王徽之,一天外出遊歷,當他的船停泊在建康(今南京)青溪蕭家渡口處時,在船中聽說桓伊從岸上騎馬路過,王徽之與桓伊雖然素不相識,但早就神往於桓伊的吹笛技巧,便派人請求桓伊吹奏一曲。

桓伊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於是便欣然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了笛曲《三弄》。笛聲悠悠,一股清標雅韻的感覺,撲耳而來,全曲前部悠揚明朗,中部主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三次,旋律活潑自如,極富華采,後部節奏逐步加快,表現風雪襲來,但梅花傲然挺立,展姿吐豔。

桓伊吹笛時,王徽之及官船上的人,或坐或立,鴉雀無聲,都在靜靜的聆聽笛聲,完全沉浸在音樂藝術的境界之中。桓伊吹罷,揚長而去,賓主之間,始終不曾說過半句話。兩人雖然沒有見面,卻通過笛聲達到心靈交流。桓伊吹笛所在地——蕭家渡口,後人就將這個地方名為「邀笛步」,成為南京的一處名勝。

吹笛止雨

傳說古代西周穆王有一根很神奇的止雨笛,這個笛子一吹就可以止雨。有一年,連降三個月大雨,致使山洪暴發,河水氾濫。百姓家園被毀,顆粒絕種,人畜慘遭水害者無數。於是周穆王吹起了神笛,感動了上天,只見天慢慢的轉晴,雨止住了。一時人們都紛紛前來拜見他,個個都虔誠的說:「天子啊!您真是神人啊!不是您吹笛止雨,這天還不知要下多少天雨呢!」

過去祈禱上天的祭祀活動需要吹笛子。民間傳說多是連年乾旱,做祭祀求雨「笛奏龍吟水」,吹笛請來海龍王,佈滿祥雲,撒下甘露。這個故事與之相反。雨下多了、過量了,同樣與民不利,同樣需要「吹笛止雨」。

吹笛退兵

西漢時期,西漢將領李陵率五千兵馬出居延千餘里擊匈奴,反被匈奴單于的十萬鐵騎所困,陷入重圍。雖然奮勇突擊連戰數日,終因兵盡糧絕寡不敵眾,無法突圍。夜半更深時,李陵讓吹笛高手郭超吹起笛子,那笛聲十分悲慘,就連敵將首領單于聽後也禁不住涕淚俱下,並連夜向北撤走了。

這個吹笛退兵的故事在歷史上不是絕無僅有,前漢軍師張良用簫吹散西楚霸王項羽八千子弟兵,悲歌散楚,致使項羽兵敗烏江,全軍覆沒,用的就是攻心戰。這悲慘的笛聲使敵人聽了都為之流淚,撤兵而去,真是最絕妙的緩兵之計。這一笛一簫,退敵敗敵,載入史冊,為後人傳頌。

唐明皇與笛

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酷愛音樂。6歲能歌舞,顯露出音樂資質。少年時在府中自蓄散樂一部以自娛。他精於多種樂器演奏,尤愛橫笛、羯鼓,歷史上有過許多記載。

唐玄宗開元年間,皇宮裏盛栽牡丹花。適逢繁花盛開時,唐玄宗與楊貴妃一起賞花,樂師李龜年歌唱助興。

玄宗說道:「觀賞名花,愛妃作伴,豈能用舊詞歌唱?」於是即命宣召翰林院學士李白,馬上進獻〈清平樂〉新詞三篇。

李龜年手捧李白新填的詞呈與皇上,玄宗催促李龜年馬上按新詞歌唱,自己也吹起玉笛與其合之,每曲結束並將換上新曲表,總是拖長笛間,來顯示笛曲的美妙。◇

唐代笛子大師李謨

唐代有位名叫李謨的笛子大師,他的技藝在當時堪稱一絕,無人能和他相比。

李謨從小喜歡吹笛子,笛音委婉、清麗,非常動聽,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而且李謨生性聰慧,聽記的能力特別強。

整理/楚天、圖/大紀元

有一年冬天,唐明皇住在東都洛陽上陽宮中。不覺到了正月十四日,唐明皇與眾侍從道士談論起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東遊傳奇後,心有所感,當夜在寢宮中譜寫了一首新曲《紫雲回》,以歌頌老子。譜成新曲後,唐明皇乘興用玉笛吹奏此曲。夜深人靜的夜中,笛聲悠悠,飄盪在宮城之中。

第二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唐明皇很早就微服到街上看燈。這時,忽然聽到有人在吹他新寫的曲子《紫雲回》,曲調竟然完全相同。唐明皇非常驚奇,將吹笛人李謨叫來詢問,李謨答道:「前晚聽到宮中排練新曲,感到十分悅耳,有聽仙樂之感,於是就強記曲譜,回家稍事練習,當晚就學會了此曲。」

唐明皇聽了十分高興,認為自己發現了一個音樂人才。於是,唐明皇就將李謨留在宮中,侍從在自己身邊,後來,李謨成了一名著名的宮廷樂師,號稱天下吹笛第一高手。唐朝中期的詩人張祜曾寫過一首詩〈李謨笛〉以記述這一傳說故事。詩曰:「平時東華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

不久,安祿山叛亂,李謨流落到江東一帶,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李謨在瓜洲江邊一艘船上吹笛,悠揚的曲調傳來,彷彿萬物止息,唯有微風徐來,船上的人們也不禁發出了悲泣、嘆息之聲。

李謨的笛音不但非常感人,而且能感動萬物。一次,李謨在越州應朋友的邀請,到鏡湖飲酒、吹笛。適時天空陰雲密佈,鏡湖湖面寬闊,在微風吹拂下,碧波萬頃,景象動人。李謨持笛盪舟到了江心,笛聲剛剛吹響,陰沉沉的天氣一下子開朗啦,湖水、樹木中,隱約有神仙出現。一會兒笛聲嘹亮激越,高入雲霄;一會兒笛聲又深沉渾厚,動人心脾。前來參加飲宴的客人們都交相稱讚:「李謨的笛藝真不愧為天下第一呀!」

李謨拜師受笛

說起李謨的笛藝,還有一個李謨拜師受笛的故事呢!傳說,李謨少時曾受教於西域龜茲高人。一次,他與一富商去江南越州遊玩,受到當地文人騷客的熱烈歡迎。此情此景,李謨免不了要吹笛。笛聲清麗委婉,曲折有致,曲終,眾人紛紛叫好。只有座中一位老人雙眼微閉,彷彿並不在意。

李謨年少氣盛,心有不忿,脫口對老人說:「老丈面帶不屑,可有教否?」老人微微一笑:「先生的笛子吹得好是好,只是夾有龜茲樂的音調,在第十三段也吹錯了一個調,不知先生可察覺否?」

李謨大吃一驚,他的這個曲子正好是跟他的龜茲老師所學,莫非是老師有誤?於是就請老人吹奏以正視聽。老人說:「你這笛子雖好,但經不起高音,吹到高處必破無疑。」李謨及眾人愈發好奇,直催著老人露一手。

老人隨手接過竹笛,稍一凝神,便吹起來,笛聲比李謨的更為嘹亮純淨,眾人聽得入神,當吹到第十三段時,旋律急促高昂,只聽得「叭」的一聲,竹笛果然爆裂。李謨方才心悅誠服,正想說話,只見老人從懷中掏出一支紫竹笛接著吹,這回的聲音與之前更不相同,高急處如雛鳳婉啼,低回處則如游龍戲水,一曲終了,李謨及眾人佩服瞠目結舌,李謨漲紅著臉跪倒在地,請求拜師。老人正色說:「如若拜師,可於明早到寒舍一見。」說罷,飄然而去。

第二天一早,李謨來到獨孤老人的茅屋,老人已離家,只留下那支紫竹笛在桌上,笛上新刻四個小字:「藝無止境。」李謨恭恭敬敬的收起竹笛,連夜趕回長安去了。從此,李謨更加謙虛好學,技藝大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