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如意」曾是防身器物,戰爭中也用以代麾作指揮,及佛僧講經是備忘的工具,但更多的是被古人視為吉祥之物。沿至清代,小小的「如意」已是集清宮禮儀、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奇用物。

整理|方林

{如意的始源和發展}

如意,在梵語中稱作「阿那律」。據研究,佛教於漢朝傳入中國時,「阿那律」作為佛教徒的必備佛具之一也隨之引入中國。其時,中國已有和「阿那律」形制相似的器物,且有「如意」之名,所以「阿那律」就被譯稱作如意。在佛教中,僧人講經時多持如意,記文於柄端,以備遺忘。

如意一詞,最早可能為中國民間使用的「爪杖」之雅稱。早在中國東周年間,便已有了如意的雛形。據北宋釋道誠的《釋氏要覽》記載:「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歸》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

最早的如意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就記載孫權曾發掘出秦始皇使用過的一柄白玉如意。

後來,如意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兼有爪杖和笏的功用,並逐漸從實用品轉為供人們欣賞和收藏、表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一種藝術珍玩和饋贈之物。

如意作為中國常見的一種傳統工藝品,一般由首、柄兩部份組成。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為主流;唐代則發展為柄身扁平,柄首彎曲呈三瓣捲雲式,或為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的造型。其中,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

明、清兩代,如意發展到鼎盛時期。據說,僅18世紀的清宮裏可能就收有「如意」十幾萬柄,凡皇帝所到之處,「如意」都是最重要的擺設。

明、清時期的如意,在基本造型上沒有太大改變,但在整體設計中加強了細部的揣摩。其中,清代如意的用料巧妙,裝飾、工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如意的選材的裝飾}

如意的材質選用也極為多種多樣,各色玉石、金、銀、銅、鐵、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應有盡有,故有琺瑯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類別。

其中玉如意就分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瑪瑙、珊瑚等。「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現,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為最具有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如意多雕有龍紋,有的還在玉製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璽、松石、寶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靈芝、蝙蝠之類。嵌在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長壽,是明、清常見的祝頌圖案。

清代還創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鑲、五鑲形式的如意。其中有一種少見的如意,就是在玉如意的柄首,先按圖樣琢出槽子,然後用五顏六色的寶石嵌進去,這種做法十分費工,故而難得。

如意的裝飾手法也異彩紛呈,尤其是配以各種「中國結」,如:盤長結、銅錢結、蝴蝶結、喜結、壽結等,不僅有和諧的視覺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韻味。

史載每逢皇帝舉行萬壽慶典時,王公大臣都要進獻如意,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立后、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