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學課本上常出現一個名詞:氣功,或有人粗略的稱之為「導引按蹺」。實際上氣功比單純的導引按蹺不知偉大有幾千倍、幾萬倍,氣功古代不叫氣功,叫修煉,古時的名稱有修佛大法、修道大法、九轉金丹術、羅漢法、金剛禪之類的名字,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會被批判,就拿出個氣功的名詞。

在神農嚐百草之前就有了氣功,因為氣功本是史前文化,是修煉的東西,比本次人類文明歷史還要久遠。《莊子.刻意篇》有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道家是性命雙修的,因此常有一些動作在修煉之中。

中醫學者很喜歡說氣功是中醫的一個組成部份。《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一文提到,上古之時的幾種醫療措施是湯液、醴酒、鑱石、撟引、案機、毒熨,其中的「撟引」即按蹺導引,「案機」就是按摩。《黃帝內經》中《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道:「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靈樞.病傳》中提到:「黃帝曰: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提到:「上古聖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素問.奇病論篇》中提到:「帝曰:病脅下滿氣迸,二、三歲而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很多人以為古醫家重視氣功,認為是「上古真人」的創造,用氣功可以養生健身,「令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防病治病,和藥治、針灸並行不悖,在某些方面還可見奇效。其實《黃帝內經》本是道家修煉的書,因為其中包含諸多養生祛病的智慧,因此被中醫界識為中醫來源之伊始。

面對某些氣功現象,就是愛因斯坦、牛頓也瞠目結舌。在古代,修煉是熱門,醫家和賢哲都熱中此道,儒生都要打坐的。漢初張良曾從赤松子遊,習練「卻穀食氣」。華佗創編「五禽戲」;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言:「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晉代醫學家葛洪精於煉丹術;南北朝的醫家陶弘景隱居茅山,並撰寫《養性延命錄》一書,對服氣、導引推崇備至。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孫思邈、王燾,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明朝的李時珍等等,這些傑出的醫家都極重視修煉,有特異功能,甚至在著作中都有提到。

氣功在隋唐以後由盛漸衰,清代以後自醫門中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別說一般人,氣功在醫家也不見了,他們由「走方」轉而「坐堂」,藥物成為商品,醫家也敬起財神,置此環境,氣功自然消聲匿跡。無知者只知氣功具神秘色彩,西方科學無法說明氣功現象,成為難解之謎,如「飛碟」的虛虛實實,難以捉摸。

其實氣功是更高的科學,是修煉的範疇,用常人的思想邏輯是無法想通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