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榮易

京劇《打青龍》賞析

  去年底的電影《葉問》,造成很大轟動。在廣東佛山,葉問如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著,善待妻子、小孩,對朋友也很好;除了練武,平日就愛去茶樓飲茶,品味飲食文化。葉問不喜張揚,有人找上門來比武,他關門比試,旁人無法得知輸贏。這樣一位低調的武術家,卻引起許多觀眾共鳴,被他喚起一些甚麼來。

  京劇也有類似不張揚的一齣戲《打青龍》。在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府中(天波府),不起眼的一個角落,卻有一個燒火的小丫頭擁有傑出的武功。楊家將的環境,許多人習武,這位丫頭楊排風,也受到薰陶,她不知苦、不知累,一有空她就勤練,練成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蓋世武功。

  天波府人多,人多互相計較,為了自身利益常常去排擠別人。佘太君喜歡楊排風,引起兩個壞心腸丫頭的嫉妒,她們聯手陷害楊排風。
 
  劇情很簡單,楊排風被設計,落入陷阱;她被騙到花園,花園裏有個專門吃人的妖怪在那裏。憑著真本事,楊排風降伏妖怪(青龍),妖怪為她化成焰火棍,作她稱手的兵器保護她。一樁壞事,結果變成好事。後來楊排風還協助楊延昭破了遼國的天門陣,她功成身退,平平常常的,好像甚麼事都沒有。

  有很多的人都像葉問、楊排風這樣的,其實他們都是從很高的來源來的(其中包括我們),落入凡間不復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可是在看到他們能表現到那麼好的時候,也喚起我們曾經也是那麼好的深邃記憶,心頭浮起我也可以達到那麼好的狀態。這是非常真實的感覺,不然你不會被葉問或楊排風的故事感動到。

  大多數人陷於人世的糾葛,名利心、顯示心、嫉妒心,利令智昏,早就遺忘自己先天的美好。《打青龍》雖然是花園角落的小故事,細究其動人的原因,卻能給人很大的啟示。

  楊排風由武旦應工,清末著名武旦朱文英就擅長於此戲,這齣戲動作大方,不賣弄險招,二十幾分鍾,很適合做武旦的開蒙戲。朱文英傳授給兒子朱桂芳、女婿閻嵐秋(九陣風),他們兩位後來又傳給宋德珠。朱桂芳以傍梅蘭芳劇團而有名,她為梅劇團演開場戲。以前武打戲排在前面,讓觀眾精神起來,好接看後頭主要的戲。

  楊排風抓青龍之左手臂,青龍同樣抓楊排風之左手臂;同時晃右手至頭上。

  武旦賣力開場,看戲的氣氛醞釀起來,然後退讓給後面的主角,這就是功成身退的典範。在台灣的岳春榮,之前也追隨過四大名旦演開場戲,來台後教育劇校學生,《打青龍》等武戲薪火相傳,使武旦一行在台灣大放光彩。

  《打青龍》有精采的唱做一體:從花園練拳、到妖怪出現開打,楊排風一邊唱曲、一邊做動作。事前都要練到上百遍,師父才允許上台的,到時配合音樂(文武場面)始能契合相應。觀眾也感到真是既好聽又好看──喜聞樂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