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只是個受歡迎的大學教授,更是個「金鐘級」、「金鼎級」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與科普書籍作家。不論是透過上課、寫作、做廣播節目,台大天文物理所教授孫維新,總是能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帶領大眾進入迷人的科學世界。帶著充滿磁性的聲音,他娓娓道出這幾十年來,享受學習、追求知識的過程:

  真正讓我覺得唸書、知識有收穫感,是在我從美國太空總署工作回來教書以後,因為教書要先自己懂,才能教懂別人。我被逼著要對每個層面有基礎的瞭解,好處是終於讓我看到了當年我所學的物理的每一個層面,在許多天體分析的描述跟解釋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那時候有一種great relief(大解脫),以前所累積的知識終於找到了一個出口。所有的知識構成一個整體架構,只有在這個整體架構底下,才能夠去瞭解我們晚上抬頭看到的滿天星斗。

  除了教書以外,參與一些大型的研究計劃時,我會覺得高中的歷史、地理也沒白念。這幾年我們開始跟大陸的國家天文臺合作,去新疆跟西藏架設望遠鏡,在西藏晚上所看到的滿天星斗,震撼是無與倫比的。當你走到了大陸的西部邊陲就會發現,我們當初所念的歷史、地理都是非常有用的東西。

文武兼修 有興趣就去學


  我自己的學習經驗就是從不同角度吸收了很多知識,吸收的知識愈多,在不同階段融會貫通的樂趣就愈大。

  我父親是軍人,我從小就窩在沙發上看他的軍事書籍,各種各樣的戰爭論。到了國中、高中,就會花時間在詩詞歌賦上。我還記得那時在除夕、初一、初二的晚上,家人熬夜燒香祭拜的時候,我就把宣紙攤開了寫毛筆字,寫自己喜歡的詩詞歌賦。到了高中之後,就對戲曲國劇開始有興趣。
 
  國中上高中的時候,有段時間我還在植物園跟著國術老師練拳。上大學我還學中醫、中藥。所以我看古典文學可以從藝術、文學、武術,甚至中醫中藥的角度來欣賞。

要建立知識的立體架構

 很多時候我們在吸收知識的過程當中,不太容易理解這個知識的含意是甚麼,因為知識從接收到理解的階段,其實是需要時間的,學生常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挫折很多。第一、他被逼著接收這個知識;第二、他不能理解、更找不到興趣;第三、最糟糕的是還有考試在前面,還需要被檢驗。這三個扣在一起就是痛苦的來源。

 我一直覺得老師的責任並不是在準備教材趕進度,而在於讓自己所教的內容有趣,讓學生想去學,讓學生有收穫感。「有興趣想去學,有信心可以學得會」,這兩者缺一不可。

 我過去跟大家走過相同的路,反正就是乖乖唸書,希望考試考得過就好了。但是現在回頭看會發覺,如果你能夠接受到非常多層面的知識,對一個主題就有不同層面的觀察,慢慢的在腦子裏就變成一個立體架構,對它有徹底的瞭解,那時候,你對它的興趣就來了。

專心打好基本功很重要


  現在的年輕人佔最大的優勢,是他們有多方面的資訊管道,接收各方面知識,讓他們盡情的發揮跟學習。但是,相對於這個優勢,另方面的劣勢就是,人變得非常心浮氣躁,沒有辦法專心下來,好好把基本功打好。

  基本功就包含了語言能力、基本的邏輯分析能力、對自然環境觀察跟理解的能力。這三個基本功,要能夠紮紮實實的打好,而這打好基本功的過程其實是滿辛苦的。現在有些小孩有一種「三一」哲學。一天到晚想的就是一夕致富、一朝成名、一步登天。這種浮誇的心態對打基本功是很大的傷害。

  學習的過程不見得都是快樂的,有些扎根的工作,你就是得把它撐過去,但一旦根紮好了,你再回頭看會覺得滿有意思的。等到你開始享受收穫的時候,就好得多了。

  知識基礎打得愈紮實,就愈容易抓住每一個讓你喜歡的機會。基礎功打得愈好,你就有愈多選擇的能力。

孫維新的自學力培養心訣

  1.從興趣出發,多面向接觸知識,建立立體的知識架構。

  2.打好基礎功:語言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對大自然觀察理解的能力是最基本的。

  3.找機會把學過的知識與別人分享,例如:演講、寫作、講給別人聽。
  4.追求新知、享受未知,不斷迎接新挑戰。
  5.善用免費的學習資源:聽演講、廣播、網絡的學習資源等。
  
轉載自《天下雜誌》出版
《親子天下雙月刊》◇

採訪整理/許芳菊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